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十月二十日客有言儒学事感而有赋

标题包含
十月二十日客有言儒学事感而有赋
大中之后建隆前,鱼烂瓜分且百年。 地辟天开崇帝学,河辉斗灿动星躔。 千龄必反人弘道,一念潜通圣即天。 叹息斯文今有幸,昭昭奎运岂徒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马廷鸾(1220年-1306年),字翔仲,号碧梧居士,江西乐平人。他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历任尚书左司郎中、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马廷鸾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大中之后,建隆之前,世界已经过了百年的历史。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天辟地,尊崇学习,使得知识和文明如河流般璀璨、繁星闪烁。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人传承和发展文化,因为人类有深厚的道德和文明根基。这个伟大事业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显示出光明的未来。
去完善
释义
1. 大中:这里指唐宣宗李忱的年号,“大中”一词在古诗中也常用来比喻公正无私的政治风尚。 2. 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此处借代宋朝。 3. 鱼烂瓜分:形容国家分裂破败的局面。 4. 天开地辟:比喻创立一种新的事物或新的制度。 5. 斗灿:指北斗星的光辉,此处借用北斗的光辉来形容学术繁荣的景象。 6. 人弘道:《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人的力量可以弘扬道理,而不是道理弘扬人。这里是说人们应该努力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7. 一念潜通:《周易·系辞下》中有“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故能参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也。”这里寓意圣贤的智慧和天地相通。 8. 昭昭奎运:昭昭,明亮的样子;奎运,是指北极星运行的一种天文现象。整句话的意思是明亮的天象预示着美好的命运。 9. 徒然:仅仅如此,没有实际作用或效果。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马廷鸾以儒家学说的传承为线索,表达了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和期望。首句“大中之后建隆前,鱼烂瓜分且百年”,描绘了历史上的分裂与动荡,寓意着国家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纷乱后才得以恢复和平。接下来的“地辟天开崇帝学,河辉斗灿动星躔”两句,则强调了帝王对教育的重视和推广,使得儒家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 “千龄必反人弘道,一念潜通圣即天”则是诗人的信念和期许:他认为,千年之后人们必定会返回正道,弘扬大道,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与圣人相通的天理。最后两句“叹息斯文今有幸,昭昭奎运岂徒然”则感叹儒家文化今日的复兴,并坚信这是命运的必然安排,并非偶然。整首诗情感深沉,引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月二十日客有言儒学事感而有赋》是南宋末年著名文人马廷鸾(1222-1289)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在这一年中,年仅27岁的马廷鸾刚刚考取进士,担任翰林院编修、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务。正是这个时期,他接触到了大量儒家经典文献,开始深入学习和研究儒学。 在南宋晚期,社会政治形势动荡不安。蒙古帝国逐渐崛起,对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在文化方面,南宋儒家学者致力于振兴儒家学说,强调道德教化和人文关怀,试图以儒家思想挽救国家危亡。马廷鸾在这一时期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将儒家的仁爱观念和家国情怀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 《十月二十日客有言儒学事感而有赋》正是马廷鸾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马廷鸾通过对儒学的深入思考,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忧虑。他感叹儒学虽有济世之才,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同时,他也寄希望于未来的学者能够继承和发扬儒学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出贡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