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望日泛舟鹅塘感坡翁后赤壁赋有作
浮浮短艇水风微,一枕清溪遶曲崎。
篷底镕金斜日碎,天边散绮暮霞飞。
霜凝水落黄泥坂,月小山高赤壁矶。
等是初冬一风景,感今怀昔自歔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漂浮的小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把枕头放在清澈的小溪旁,环绕着弯曲的山石。金色的阳光穿过船篷洒下碎片,天空中彩霞飞舞如绮罗般美丽。夜晚霜冻,水位下降露出黄泥土地,月亮升起时显得格外明亮,映衬着高山的赤壁。如今和往昔的风景都是如此的相似,不禁让人感慨万分,泪流满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望日: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2. 泛舟:坐船游览。
3. 鹅塘:可能是作者所在地的池塘或者湖泊。
4. 马廷鸾:字翔仲,号壁山,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
5. 浮浮:在水中漂浮的样子。
6. 短艇:小型的船只。
7. 水风:在水面上吹过的风。
8. 一枕:形容船只在水面行驶像躺在枕头上一样平稳。
9. 清溪:清澈的小溪。
10. 遶曲崎:沿着曲折的山间小路行驶。
11. 镕金:金色的阳光照耀在船上,就像熔化的金子一样。
12. 斜日:夕阳。
13. 绮:彩色丝织品。
14. 暮霞:傍晚的彩霞。
15. 霜凝水落:形容秋冬季节,水面结霜,水位下降的景象。
16. 黄泥坂:黄色的泥土堆成的堤岸。
17. 月小山:月亮挂在山上的景象。
18. 高赤壁矶:高高的赤壁矶石。
19. 初冬:立冬到小雪之间的一段时间,即每年的十月下旬到十一月上旬。
20. 风景:自然景观。
21. 感今怀昔:感叹现在的境遇,怀念过去的时光。
22. 自歔欷:自己感到悲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马廷鸾的作品,描绘了他在农历十月初冬泛舟鹅塘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作者以苏轼的《赤壁赋》为灵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当下的感慨。
首联“浮浮短艇水风微,一枕清溪遶曲崎”,描述了作者乘坐的小船在水面上轻轻漂浮的景象。弯曲的溪流环绕着崎岖的山峦,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颔联“篷底镕金斜日碎,天边散绮暮霞飞”,进一步展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金色的阳光透过船篷洒在湖面上,形成碎片般的光影;而远方的天空则被五彩斑斓的晚霞渲染得如锦绣一般。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秋日黄昏时分的绚丽景色。
颈联“霜凝水落黄泥坂,月小山高赤壁矶”,转而描绘秋霜凝结、水面下降的萧瑟景象。远处的小山和赤壁矶相映成趣,形成一幅深秋的画卷。这两句诗表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
尾联“等是初冬一风景,感今怀昔自歔欷”,总结全诗。尽管时令已是初冬,但眼前的风景仍令人陶醉。作者感慨于时光的无情,怀念过去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期待。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月望日泛舟鹅塘感坡翁后赤壁赋有作》这首诗是南宋末年诗人马廷鸾(1222-1289)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创作的。当时他年仅27岁,任职于江西,期间多次游览鹅湖山,并结识了友人许珙、周自强等人。
宋理宗时期(1224-1264年),由于金人南侵,江淮地区深受战乱之苦。朝政腐败,国势渐衰。身处这一历史时期的马廷鸾,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他曾向朝廷上疏建议改革政治,但未被采纳。
十月望日是农历十五日,这一天是传统的赏月之日。马廷鸾泛舟鹅湖山水之间,临湖赏月,诗兴大发,联想到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后赤壁赋》,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山河壮美,抒发个人感慨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