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酬县教徐志友

标题包含
酬县教徐志友
二十五宗诗有派,九成宫帖字名家。 何须奠去无人识,政自吟来与舅夸。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马廷鸾(1220年-1306年),字翔仲,号碧梧居士,江西乐平人。他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历任尚书左司郎中、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马廷鸾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二十五宗:指诗歌创作的各个流派。这里用来形容诗歌创作的多样性。 2. 九成宫帖:唐朝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之一,此处代表书法艺术。 3. 奠:祭奠的意思,这里表示诗人对过去的缅怀。 4. 政:语气助词,无实义。 5. 舅:诗人马廷鸾的母亲姓徐,这里用“舅”称呼母亲,表达了亲情之间的亲昵关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马廷鸾以平和的语气表达了对诗歌和书法的热爱以及对自己作品的自信。首句“二十五宗诗有派”表达了对诗歌多样性的欣赏,意味着诗人认为诗歌可以有多种流派和风格。第二句“九成宫帖字名家”则突出了书法艺术的重要性,强调书法作品需要具备专业水准。 第三、四句“何须奠去无人识,政自吟来与舅夸”是诗人的自嘲和自我安慰。即使自己的作品不被人赏识,他仍然会坚持创作并与亲人分享。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使得这首诗更显得丰满和有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酬县教徐志友》是南宋文学家、政治家马廷鸾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宋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1年-1252年)。 马廷鸾当时正担任江西新喻县丞,他在此任上勤政爱民,治理有方。然而,南宋时期朝政腐败,外患内忧不断,马廷鸾虽忧国忧民,却难以施展抱负。他的好友徐志友曾任县教,两人志同道合,常以诗文交流思想。这首诗就是马廷鸾在收到徐志友的诗歌后,回应之作。 在这首诗中,马廷鸾表达了对挚友的关心和敬仰,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身处乱世,有志难伸的无奈。他借用“岁寒知松柏”的典故,表达了无论在何种困境中,都能坚守信念的品质。这正是马廷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自己和对友人共同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