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竹院方丈孚师
江湖岁月易销磨,振锡归来鬓欲皤。
性懒吟编多散逸,门闲俗客少经过。
虚檐破处悬蛛网,落叶空中见鸟窠。
一片师心谁会得,半窗竹影绿婆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岁月的洪流中,人生的江湖容易消磨殆尽,振作起精神回到现实时,已经满头白发了。由于我天性懒惰,平时不太喜欢吟咏诗篇,所以我的诗歌作品往往疏于整理和保存。门庭若市的日子里,因为闲暇无事而少有宾客造访。屋顶的破洞挂满了蜘蛛网,而空中的落叶则成为了鸟儿的巢穴。谁能理解我这老师的内心呢?唯有那半窗摇曳生姿的竹影陪伴着我度过每一个寂静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江湖:比喻隐逸之地。2. 销磨:消磨,指时间流逝。3. 振锡:佛教术语,指僧人游方。4. 鬓欲皤:形容头发花白。5. 散逸:指诗稿或书籍散失。6. 门闲:意指寺庙清净。7. 虚檐:指屋檐下的空间。8. 见鸟窠:看到鸟儿筑巢。9. 师心:高僧之心。10. 会得:理解得到。11. 婆娑:摇曳多姿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竹院方丈孚师》是宋朝诗人胡仲参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2世纪左右,也就是宋徽宗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胡仲参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多次游历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他的诗才横溢,作品题材广泛,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表达人生哲理的。在这首诗中,他以寄给竹院方丈孚师的信为载体,表达了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宋徽宗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都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胡仲参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很可能受到了禅宗哲学的启发,从而创作出这首富有哲理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