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后书怀
踏遍天涯路,春三秋又三。
文章与时背,言语对人慙。
湖海气何馁,山林分未甘。
闲僧时过我,挥麈共玄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遍天下的道路,经历了三个春天和秋天。
我的文章与时代相悖,说话也常常让人觉得惭愧。
湖海的风气为何让我气馁,山林的生活我也并不甘心。
闲暇的僧人时常来找我,我们一边挥动着拂尘,一边谈论着深奥的道理。
去完善
释义
1.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例如“天涯海角”。
2. 春三秋又三:指春天三个月,秋天三个月,一共六个月的时光。三表示多数,此处表概数。
3. 文章:这里指的是科举考试的文章。
4. 时背:背离当时的潮流或趋势。
5. 言语对人慙:言谈举止不能让人满意而感到惭愧。
6. 湖海气:指江湖豪放之气。湖海也代指五湖四海,也就是全国各地。
7. 馁:失去信心和勇气。
8. 山林分未甘: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不满足于现状的心态。
9. 闲僧:悠闲的僧人,这里比喻超脱世俗的人。
10. 挥麈:挥动拂尘。
11. 玄谈:深奥而抽象的谈论,常用于佛教禅宗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天涯路”开篇,寓意着诗人踏遍了世界各地,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的洗礼。在春天和秋天的更迭中,诗人的心情也随之起伏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并非全然消极,而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慨。
接下来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文章的看法。他认为自己的文章可能并不合时宜,甚至会让人产生羞愧之感。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谦逊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诗人的性格特点。他胸怀大志,不甘于平凡的生活,但又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显得有些气馁。这种矛盾的心情,正是诗人在试后所感受到的真实心境。
最后两句则以“闲僧”的形象作为对照,表现了诗人渴望与贤能之士交流,共同探讨人生哲学的美好愿望。这里的“挥麈”是指古人谈论之际,用手拂去灰尘的动作,象征着清谈高论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试后书怀》是南宋诗人胡仲参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27年至1279年的南宋时期。在这个时代,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胡仲参(生卒年不详),字子静,江西鄱阳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但一生未仕。他的诗歌以描写田园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创作《试后书怀》这首诗时,胡仲参可能刚刚经历了科举考试。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信心,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担忧。这种情绪反映了当时文人在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中的无奈与忧虑。
在南宋时期,科举制度仍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战争和政治斗争的影响,许多文人学士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才华倾注于文学创作,以期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得到赏识和重用。
总的来说,《试后书怀》这首诗意境深远,展现了胡仲参作为一名文人的人生哲学和对时代的深刻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作者在此环境中表现出了坚韧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