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吊无为照老三首

标题包含
吊无为照老三首
弹指超然一念初,从儒从佛两遽庐。 十年向走半天下,万卷不称行秘书。 故自高怀嫌入俗,不妨儿辈共憎渠。 临行半偈如何道,裂转虚空最起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流谦(1072年-1128年),字无变,号澹轩居士,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他出生于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市),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同乡。 李流谦年轻时曾游学四方,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往甚密。后来,他在科...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开始时那一瞬间的想法宛如手指弹过,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都有各自的修行之处。十年来游历了大半个世界,但即使读了一万本书也无法满足探索的欲望。保持高尚的情怀并远离世俗,那孩子们也不会靠近。在离别之际,要说些什么来告别呢?只有那句:打破空虚,方才使我心满意足。
去完善
释义
1. "弹指":原意指捻弹手指,表示时间短暂。这里指一种宗教行为,用来计算时间的单位。 2. "超然":指超出世俗之外。 3. "一念":佛教用语,指生起的念头。 4. "遽庐":急速行走的住所,这里比喻无常的世事。 5. "十年向走半天下":指作者游历四方,走过半个天下。 6. "万卷":指大量书籍,这里形容作者的学识丰富。 7. "行秘书":古代皇帝的随行文书人员。这里用来比喻博学多才的人。 8. "故自高怀嫌入俗":指作者具有高尚的情操,厌恶世俗的纷扰。 9. "不妨儿辈共憎渠":指尽管有人讨厌他,但并不影响他的言行。 10. "临行半偈如何道":指在临终时,留下一半的禅语该如何理解。 11. "裂转虚空":形容打破一切束缚,达到心灵的解脱。 12. "起予":启发别人。这里是说临别时的半偈对作者有所启示。
去完善
赏析
《吊无为照老三首》是一首悼念诗,作者李流谦以精炼的笔墨勾勒出一位悟性极高的无为照老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无为照老的深切缅怀之情。全诗结构紧凑,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首联“弹指超然一念初,从儒从佛两遽庐”,描述了无为照老超凡脱俗的形象,他既精通儒家经典,又深谙佛家奥义。“弹指”一词出自佛教,表示一瞬间的意思,用以强调无为照老在人生道路上瞬间领悟的非凡智慧。 颔联“十年向走半天下,万卷不称行秘书”,描绘了无为照老游历四方、学识渊博的形象。他行走江湖,访遍名山大川,历经磨难,但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品质。诗人用“万卷不称行秘书”来赞美无为照老的学问和人格魅力。 颈联“故自高怀嫌入俗,不妨儿辈共憎渠”,表达了无为照老对世俗的不满和对同道中人的关爱。他追求高尚情操,厌恶世俗纷争,但同时又能关心后学,为他们的成长付出努力。这种高尚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尾联“临行半偈如何道,裂转虚空最起予”,通过描述无为照老临终时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尽管无为照老已离世,但他的教诲和精神依然激励着后人。诗人用“裂转虚空”来形容无为照老灵魂升天的景象,以此表达对这位高僧的由衷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吊无为照老三首》是南宋诗人李流谦创作的一组悼念诗,流传下来的仅有三篇。这组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左右。 在这一年里,李流谦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辞去了官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了自己的隐逸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感受到了宁静与自由的氛围,也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朝廷内部纷争不断,对外敌步步退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李流谦并没有选择逃避现实,而是积极投入到诗歌创作中,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悼念诗中,李流谦通过对无为照老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的这种忧虑之情,既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时代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