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元晦十六日下山之韵

标题包含
和元晦十六日下山之韵
归袂随云起,篮舆趁雪明。 山僧苦留客,世故却关情。 小倚枯藤杖,聊听绝涧声。 如何山下客,一笑已来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栻(1133年-1203年),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 张栻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张浚...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挥袖如云朵翻涌而起,乘坐竹轿沿着明亮雪地前行。 山寺里的和尚热情地挽留客人,世俗事端却牵绊着情感。 轻轻倚靠着枯藤做的手杖,聆听溪水在悬崖峭壁间激荡的声音。 为何山下的访客,一脸微笑已经迎接而来。
去完善
释义
归袂随云起:袂,衣袖。归袂指回到故乡的情景。 篮舆趁雪明:篮舆,竹轿。趁雪明,利用雪光前行。 山僧苦留客:山僧,寺庙里的僧人。苦留客,极力挽留客人。 世故却关情:世故,世俗之事;却,然而;关情,牵连情感。这句表示世俗之事仍会影响人的情感。 小倚枯藤杖:小倚,稍微依靠;枯藤杖,用枯藤做的拐杖。 聊听绝涧声:聊听,随意听听;绝涧声,山间溪流的声音。 如何山下客:如何,为何;山下客,山下的游客。 一笑已来迎:一笑,开朗的笑容;已来迎,已经前来迎接。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与友人元晦共游的情景诗。首联写二人起身离山,衣袂如云,登山车趁着雪光更显明亮。颔联写山中僧人热情挽留,而世人却难以理解他们的深情厚谊。颈联写诗人倚着枯藤杖倾听山间水流的声音,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尾联则以山下的游客为例,表达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珍惜。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对友情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元晦十六日下山之韵》是南宋诗人张栻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初期,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复杂尖锐的时期。这时期,金朝南下侵扰不断,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政局动荡不安。 此时,张栻正遭受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他在政治上支持北伐抗金,但因主张不合时宜而受到排挤,被贬为静江府(今广西桂林)知府。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张栻保持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尽力改善民生。 在这首诗中,张栻以豪迈奔放的诗句,表达了临危受命、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他借用“元晦”隐喻国家政治昏暗不明,但仍坚信自己能够发挥才干,辅佐君王,使国家转危为安。这首诗歌颂了坚韧不屈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政治抱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