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高台寺

标题包含
过高台寺
著屋悬崖畔,开窗叠嶂秋。 半欹云榭冷,不断石泉流。 茗椀味能永,竹风声更幽。 平生版庵老,得句似汤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栻(1133年-1203年),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 张栻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张浚...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悬崖边的房子里,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层叠的群山和秋天的景色。 半倚的亭子显得有些冷清,但旁边的山泉流水却潺潺不绝。 茶水的香味悠长,竹林的风声更加宁静。 在这般生活中度过一生,我感到自己就像是汤休那样诗意的隐居者。
去完善
释义
1. 高台寺:地名,此处并无特定指代。 2. 著屋:房屋,此处指的是寺庙的居所。 3. 悬崖:陡峭的山壁,形容地势险要。 4. 开窗:打开窗户,让自然光线进入房间。 5. 叠嶂:重叠的山峰,此处描绘山景。 6. 半欹:倾斜一半,形容亭子的状态。 7. 云榭:建在高山上的亭子,与天空相连。 8. 石泉:山泉水,清澈可见底。 9. 茗椀:喝茶的碗,此处的茶具可以引申为品茗。 10. 竹风:风吹竹林的声音,带给人清凉的感觉。 11. 版庵:地名,此处并无特定指代。 12. 汤休:人名,南宋诗人,这里表示得到美妙的诗句。
去完善
赏析
《过高台寺》是南宋诗人张栻游览高台寺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绘了高台寺周围优美的景色和作者在寺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于山水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联“著屋悬崖畔,开窗叠嶂秋”,描述了高台寺的位置和周围的景色。寺宇坐落在悬崖之上,开窗可见层层叠叠的山峦,展现出一派雄伟壮观的景象。 颔联“半欹云榭冷,不断石泉流”,进一步描绘了寺中景象。云榭倾斜,显得有些冷清;而石泉则源源不断,流淌不息。这两句既有静态的描绘,也有动态的刻画,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感。 颈联“茗椀味能永,竹风声更幽”,表现了诗人在寺中的生活体验。品茗、听风,既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也传达了寺庙环境的清幽与宁静。 尾联“平生版庵老,得句似汤休”,表示诗人虽已年迈,但在这种环境下仍然可以汲取灵感,如同唐代诗人汤休那样创作出美好的诗句。这也是诗人对于自身才情与精神的自信表达。 总的来说,《过高台寺》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高台寺周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高台寺》是南宋著名文人张栻的一首题咏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74年,正值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分裂,北方沦陷于金人之手,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激化。而与此同时,南宋文人士大夫群体在面临家国之痛时,又多了一份禅意佛性的沉静超脱。 这一年,张栻正值人生低谷。他在政治上遭受排挤,一度被贬为江州通判。然而,正是这段幽静的生活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游览名胜古迹,关注民生疾苦。在高台寺游览过程中,张栻深感岁月如梦,世事无常,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富含哲理的诗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