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不见月
淹淹一夜雨,脉脉万方情。
勿怪云多妬,从来物恶盈。
水浑珠自莹,垢尽镜还明。
共赏此时月,无论阴与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持续了一夜的大雨,寓意着世界万千情感。不要责怪乌云嫉妒明月,因为万物皆厌恶过分完美。即使水质浑浊,珍珠依然晶莹剔透;除去污垢,镜子自然明亮如初。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不管它是晴还是阴。
去完善
释义
1. "淹淹":形容雨水连绵不绝的样子。
2. "脉脉":含意深远的样子。
3. "物恶盈":意思是事物过满就会招来厌恶。"物"指物体;"恶盈"即厌恶过满。
4. "水浑珠自莹":意思是浑浊的水中,珍珠自然会闪耀出光芒。"珠"指珍珠;"莹"表示闪耀光芒。
5. "垢尽镜还明":镜子上的污垢去掉后,它自然会恢复光明。"垢"指污垢;"镜"指镜子。
6. "阴与晴":指阴天和晴天两种天气。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歌,诗人以中秋节不见月亮为引子,表达了他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淹淹一夜雨,脉脉万方情”两句描绘了中秋节当天阴雨连绵的景象,表达了对天地间各种情感的深情关怀。在这里,诗人以“淹淹”和“脉脉”来形容夜雨的连绵不断,以及其对人们情感的影响,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间情感的关爱。
接下来,诗人通过“勿怪云多妬,从来物恶盈”两句表达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认为月亮的隐藏是由于云彩嫉妒它的光辉,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这两句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即万物都有其发展极限,过于完美的事物往往会招来嫉妒。
紧接着,“水浑珠自莹,垢尽镜还明”两句以水和镜子作为喻体,表达出即使环境恶劣,事物的本质也不会被掩盖,就像浑浊的水中珍珠依然发光,镜子在洗净污垢后会重现光明一样。这实际上是对事物内在价值的肯定,告诉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坚守自己的信念,坚信自己的能力。
最后,“共赏此时月,无论阴与晴”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希望人们在中秋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天气如何,都能共同欣赏这一轮明月,共享团圆的时刻。这也是对人们坚定信念、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期许和鼓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不见月》是南宋诗人林季仲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中期。当时正值宋朝南渡时期,北方疆土被金人侵占,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权动荡不安。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林季仲正身处乱世之中。他曾担任临安府教授,因政治原因被贬谪为昭武军节度推官。面对国家的衰落和个人的遭遇,他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季仲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家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时局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中秋月圆的美好向往,然而现实却是天公不作美,乌云遮住了明月,使得他无法欣赏到中秋之月的美景。这也寓含着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就如同乌云遮住了明亮的月亮,令人感叹不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