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婺州周知录
不到东阳六七年,干戈身世两依然。
每思三虑堂中退,径向双溪楼上眠。
空翠霏微浮酒斝,林烟杳霭没渔船。
有人问我今何似,头秃昏昏瘴海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我远离东阳大约六七年之后,战争的痕迹与我的经历依旧明显。
我常想起当年在三思堂时的悠闲生活,那时我径直走向双溪楼去休息。
翠绿的烟雾轻轻拂过酒杯,林间的烟气将渔船淹没在茫茫之中。
如果有人问我如今是什么样子,我的回答是:头发已白,眼神昏沉,像在热带雨林中的雾气里徘徊。
去完善
释义
1. 东阳:古地名,在浙江省中部。这里指的是婺州,即今天的金华市。
2. 干戈:古代兵器,这里借指战争。
3. 三虑堂:位于金华市的著名建筑,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秋思三首》而闻名。
4. 双溪楼:位于金华的双溪河畔的一座楼阁,景色优美。
5. 空翠:指青山绿水的美景。
6. 霏微:形容雾气或云气弥漫的样子。
7. 酒斝:古代的一种酒器。
8. 杳霭: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
9. 瘴海:古人对南方湿热地区的称呼,这里指金华地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林季仲所作,表达了诗人在战争时期思念故乡的心情和对故乡景色的回忆。
首联“不到东阳六七年,干戈身世两依然”,点明了诗人离乡多年,因战争而无法返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怀念。
颔联“每思三虑堂中退,径向双溪楼上眠”,通过描绘在故乡的三虑堂中游憩和在双溪楼中安睡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颈联“空翠霏微浮酒斝,林烟杳霭没渔船”,通过对故乡景色的描绘,如空翠的山峦、缥缈的烟雾等,展现了故乡的美丽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尾联“有人问我今何似,头秃昏昏瘴海边”,以自嘲的口吻描述了诗人的现状,即身处战乱之中,头发已白,精神恍惚,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寄婺州周知录》是南宋诗人林季仲所作。诗歌表达了诗人在故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先,从创作时间上来看,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历史时期。当时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社会风气保守,文人墨客往往寄情山水,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其次,关于诗人的个人经历,林季仲身处乱世,官场失意,曾任职于婺州知录(即现在的浙江金华)。在担任这一职务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这使他对故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离开婺州后,对故乡和友情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因此创作了这首寄托哀思的诗篇。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南宋政权偏安一隅,战乱频繁,民生凋敝。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人墨客们纷纷以诗文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并寻求精神的寄托。林季仲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故乡和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