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裹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找到仙境的地方探访隐居的人,越往深处走就越觉得干净无污染。最初沿着竹林只能骑马通过,直到繁花锦簇的地方才看到人烟。四周都是云雾缭绕的青山,不知谁是这里的主人;零星的几户人家,仿佛是这里的邻居。路边的砍柴人不需要去询问什么,因为现在的城市早已不再是秦国时的模样。
去完善
释义
1. 仙源:指诗人要寻访的隐者韦九山人所居之处。这里以"仙源"来形容韦九山人的隐居地,表现出这个地方远离世俗,如同仙境。
2. 隐沦:指隐逸之人,这里指韦九山人。
3. 渐来深处渐无尘:随着深入寻找,环境变得越来越清净无尘。
4. 初行竹裹唯通马:刚进入竹林时,只看到马儿在行走。"裹"是古汉语词汇,意为"里面"。这句意思是初入韦九山人住处周边竹林中,只能看见马儿穿行其间。
5. 直到花间始见人:当走入花丛中时,才看到了韦九山人的身影。
6. 四面云山谁作主:周围的山水风光无人主宰,即没有人烟的意思。
7. 数家烟火自为邻:仅有几户人家,他们自给自足,相邻而居。
8. 路傍樵客何须问:路上遇到砍柴的樵夫不必多问,他们可能也不知道你要找的人。
9. 朝市如今不是秦:如今的市集已经不再是秦朝时的繁华景象了。这里暗示了唐朝社会的变迁。
去完善
赏析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是一首描绘诗人寻访隐士韦九山人的诗歌。诗人以寻找仙境般的境地开始,描述了随着深入,环境越来越静谧、清幽。诗中通过竹林和鲜花的描写,展现了东溪草堂的美丽景色以及隐居者的恬静生活。此外,诗人还通过四面的云山和数家的烟火,表达了这里远离世俗纷扰的氛围。最后,通过对路旁樵客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对韦九山人这样超脱世俗的隐士的敬仰之情,并指出,尽管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仍有像韦九山人这样的隐士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是唐朝诗人朱湾的作品。在公元750年,朱湾为长安平康坊典肆客居布衣,官府征用赴江西抚州司马任所,其妻为逃难送行之际,夫妻相别,感怀遂作此诗。
此时的唐朝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文化繁荣。诗人朱湾与韦九山人都是文人墨客,他们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然而,尽管他们身处盛世,但他们内心仍然有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是非常普遍的。
韦九山人的东溪草堂位于繁华的长安城外,这里环境优美,宁静祥和,非常适合文人墨客居住和创作。朱湾来到这个草堂,与韦九山人一起畅谈人生,交流文学创作心得,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这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