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应天寺塔
闲上应天寺里塔,九层突兀入幽云。
下窥已觉红尘别,低语犹疑碧落闻。
秦望山高如髻簇,照湖水阔若瓯分。
野人不管兴亡事,空凭危栏到日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天空中映衬着应天寺里的古塔,它的九层突兀地伸入云雾之中。往下看已经感觉与尘世截然不同,轻声细语似乎还能听到天堂的回声。
秦望山像一束梳理过的头发般矗立在那里,照耀湖水的宽阔就像茶杯上的细纹一样明显。那些超脱世事的人并不关心历史兴衰,他们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直到夕阳西下。
去完善
释义
1. 应天寺:位于江苏宜兴的寺庙。
2. 九层:指应天寺塔的高度。
3. 突兀:形容山峰高耸的样子。
4. 幽云:比喻离尘世较远的仙境。
5. 秦望山:位于浙江杭州的一座名山。
6. 髻簇:比喻山峦起伏的形状。
7. 照湖:湖泊名称,具体位置不详。
8. 瓯:古代的陶瓷器皿。
9. 野人:在此指诗人自己。
10. 日曛:太阳落山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登应天寺塔》是北宋诗人潘阆的一首五言诗。诗人在应天寺的塔顶俯瞰四方,以惊人的视觉高度表达了他的独特感受。本诗主要通过描绘应天寺塔周围的壮丽景象,传达了诗人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意境。
首先,诗人运用“闲上”与“九层突兀入幽云”展现应天寺塔的巍峨壮观。这一描述将读者带入一个无世俗纷扰、寂寥幽静的境地。而“下窥已觉红尘别”和“低语犹疑碧落闻”则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塔顶所感受到的高度。诗人巧妙地运用“红尘”与“碧落”这两个词汇,表达了他与尘世隔绝、与自然相融的心境。
接着,“秦望山高如髻簇”中的“秦望山”位于浙江绍兴,此处用以比喻山川之美。这句话意味着诗人站在高处,欣赏着远处的美景。与此同时,“照湖水阔若瓯分”传达出湖泊辽阔的景致,使人倍感愉悦。
最后,“野人不管兴亡事,空凭危栏到日曛”揭示了诗人的超脱心态。作为隐逸之士,诗人似乎并不关心世间的兴衰,只是沉醉于眼前的美景之中,直至夕阳西下。整首诗在宁静的氛围中结束,留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应天寺塔》是宋代诗人潘阆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127年,即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多抒发壮志豪情、怀才不遇的忧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在这段时间里,潘阆的人生经历颇富戏剧性。他曾因参与叛乱而被追捕,后来因才华横溢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这使他深入思考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道理,并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与此同时,北宋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减弱,市民文化开始兴起。在这个背景下,诗歌作为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喜爱。潘阆的这首《登应天寺塔》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他以塔为媒介,抒发了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悟,展现了北宋文人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