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
风雨半摧残,一园花老。
绿遍池塘夜来草。
看花何处,莫被此花相恼。
世间多少事,邯郸道。
凭远下临,暗尘飞绕。
数点烟中树、水村小。
斜阳且住,为我花间留照。
从教红满地,何须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雨半摧残,一园花儿都老了。
绿遍了池塘边夜里的青草。
看花的哪里,别被这花儿烦恼。
世界上有多少事情,就像邯郸道。
站在高处往下看,黑暗的尘土飞扬。
几株烟中的树木、水边的小村庄。
夕阳且慢落,为我花儿留下光照。
让花瓣儿铺满地面,又何必打扫。
去完善
释义
1. 风雨半摧残:描述花朵遭受风吹雨打的景象。其中“摧残”表示破坏或损伤。
2. 一园花老:描述整园的花都已经到了成熟的季节。其中“花老”指花的成熟期。
3. 绿遍池塘夜来草:描述池塘边的草地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其中“夜来草”指的是晚上开花的植物,这里可能特指晚开的花朵。
4. 看花何处:询问赏花的最佳地点。其中“何处”表示哪里。
5. 莫被此花相恼:提醒人们不要被花朵的美丽而困扰。其中“相恼”表示互相困扰。
6. 世间多少事,邯郸道:表示人世间的事务纷繁复杂,如同在邯郸道上一样。其中“邯郸道”是一个典故,源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的“邯郸学步”,用来形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7. 凭远下临:描述登高望远、俯瞰大地的情景。其中“凭远”表示登高望远,“下临”表示从高处往下看。
8. 暗尘飞绕:描述尘土飞扬的场景。其中“暗尘”表示尘土弥漫,“飞绕”表示飞舞环绕。
9. 数点烟中树、水村小:描述烟雾中的树木和水边的小村庄。其中“数点”表示少数几棵,“烟中树”表示烟雾中的树木,“水村小”表示水边的小村庄。
10. 斜阳且住:请求夕阳暂时停留。其中“斜阳”表示夕阳,“且住”表示暂时停留。
11. 为我花间留照:希望阳光能够停留在花丛之间,留下美好的光影。其中“为我”表示为我个人,“留照”表示留下光影。
12. 从教红满地,何须扫:描述花朵凋谢后的场景,即使花瓣满地,也不需要清扫。其中“从教”表示任其自然,“红满地”表示花瓣凋谢后的红色地面,“何须扫”表示不需要清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名为《感皇恩》,作者是葛郯。在这首词中,葛郯以景物描绘和寓言手法展现了他对于生活的感悟。
“风雨半摧残,一园花老”两句以花朵为切入点,描述了风雨的摧残使得花朵凋谢的景象。这一场景寓意着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难,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和克服。
接下来的“绿遍池塘夜来草”则描绘了自然界顽强的生命力,即使经历风雨,小草依然能在夜晚蓬勃生长。这种生命力的顽强意味着人们在面临困境时,也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词的下阙,葛郯通过对远方景色的观察,表达出他对于尘世纷扰的超越之心。在欣赏美丽的风景的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结尾的“斜阳且住,为我花间留照。从教红满地,何须扫”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仰之情,希望夕阳能留下光影,让花瓣洒满大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景物和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深思以及超脱尘世纷扰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皇恩》是南宋诗人葛郯的一首词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这一时期,南宋与金国的关系紧张,战争不断,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葛郯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家国情怀。然而,他在官场上的生涯并不顺利,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在光宗绍熙年间,他因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而被罢官,被迫离开京城,回到家乡。
在这一时期,葛郯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不安和民间的疾苦,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他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忧愤之情,呼吁朝廷改革弊政,关心民生。《感皇恩》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词中,葛郯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