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
生缘不在北门村,行脚何曾参百丈。
梦里思归黄檗山,无端平地堆青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生活缘分不在北门村,四处漂泊哪里会去拜访百丈山。
梦中思念回到黄檗山,不料平地突然出现一座青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生缘:即缘分。佛教认为人的生死轮回皆有因果缘分决定。
2. 北门村:指北门的村庄。此处可理解为诗人出生的地方。
3. 行脚:指僧侣游方四方的修行方式。
4. 百丈:这里指的是百丈山,位于今江西省奉新县内。禅宗的百丈怀海禅师在此创建禅院并开创了丛林清规,成为禅宗的重要基地之一。
5. 思归:思念故乡。
6. 黄檗山:又名黄柏山,在今河南省桐柏县。是诗人的家乡所在,也可理解为诗人在此修行的寺院。
7. 无端:没有缘由地。
8. 青嶂:形容山峰环绕,层峦叠嶂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僧释安永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诗人以“黄檗”为题材,通过对北门外村、行脚百丈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梦中回到家乡的黄檗山,却突然发现眼前是一片无端的平地,青嶂堆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这首诗描绘了在战争时期,诗人身处荒凉的山村,看到黄檗树依然茂盛生长,从而感悟到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永恒。
在杜甫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正值安史之乱(755-763年),这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社会动荡。战乱导致民不聊生,杜甫本人也在这场战争中饱受流离失所之苦。他在这一年春天避难于羌村,写下了《羌村三首》等诗篇,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唐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随着政治腐败、官僚腐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的安危,他以诗歌为武器,揭示社会的弊端,表达人民的苦难,以此唤起人们的警觉和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