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
一宿秋风未觉凉,数声宫漏日犹长。
林泉无计消残暑,虚向华池费稻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夜之间,秋风袭来,还未感觉到寒凉;
几声宫中的更漏之声,仿佛时间还很漫长。
山林与泉水无法消除这残余的暑气;
白白地对着华丽的池塘浪费粮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天的开始。
2. 一宿:一整夜。
3. 秋风:指秋天的风,这里比喻秋天的到来。
4. 未觉凉:没有感觉到凉爽。
5. 数声:多次听到。
6. 宫漏:古代宫廷中用来计时的装置。
7. 日犹长:时间过得很慢。
8. 林泉:树林和泉水,这里指大自然的美景。
9. 无计:没有办法。
10. 消残暑:消除炎热的夏天。
11. 虚向:白白地朝向。
12. 华池: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指皇宫。
13. 稻粱:稻谷和高粱,这里指食物。
去完善
赏析
首句“一宿秋风未觉凉”是诗人描绘秋天的气候特点。尽管已进入秋天,但一夜的秋风并没有带来凉爽的感觉,这意味着夏日的炎热尚未完全消退。
次句“数声宫漏日犹长”以皇宫里的计时器——宫漏来表现时间流逝的过程。在古代皇宫里,宫漏是一种用来报时和计算时间的装置。这句诗意味着尽管已是立秋后的第二天,但太阳仍然照耀着大地,白天的时间依然漫长。
第三句“林泉无计消残暑”中,诗人提到林泉,表示希望自己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消除残暑的方法,然而事实上却无法实现。这里的“无计”传达了诗人对消除炎热感到无奈的心情。
最后一句“虚向华池费稻粱”表达出诗人在感叹时光虚度,稻谷成熟却不能食用。这是由于皇宫里的人们无法体验农民的生活,只能徒劳地观看稻谷丰收的景象,却无法品尝其中的美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文学家徐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立秋之后的一天,诗人与朱舍人在官署值班时所见的景象以及感慨。通过描绘秋天肃杀、草木凋零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诗人内心的无奈。
徐铉出生于公元917年,正值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虽然南唐在当时较为稳定,但战乱频仍,民生疾苦。徐铉在此时期曾担任过尚书省右丞,参与朝政,目睹了战乱带来的痛苦。
这首诗中的“翻阶药苗齐”一句描绘了诗人观察到的药草生长在台阶上的景象,这与他当时任职尚书省右丞的身份相符,暗示了他身处政治漩涡之中的生活状态。而“凉风起西陆”一句则表明了诗人对秋天气候变化的敏锐感受,反映出他内心忧虑不安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创作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诗人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中任职尚书省右丞,通过与朱舍人一同值班的经历,表达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