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宁子文
相逢一笑东风前,相别一醉昌江边。
我来西山春正妍,未见君子心欲燃。
紫泥诏命鼎来矣,黄卷文章宜勉旃。
题柱相如知有志,著鞭无使祖生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相遇一笑在春风中,离别痛饮在长江边。
我来到春天的西山,未能见到您内心热情燃烧。
帝王诏书已从皇宫传来,诗书经典值得我们努力研读。
司马相如有志于题柱,让我们策马扬鞭不让祖生领先。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寄宁子文:写给朋友宁子文的一首诗歌。
2. 彭汝砺:北宋诗人,字器资,号莲峰居士,江西南康人。
3. 东风:春风,春天里的风。
4. 昌江:水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这里可以理解为代表江南地区的一个象征地点。
5. 西山:代指北方的青山翠岭地区,也可能是指具体的西山山脉。
6. 紫泥诏命:用紫色泥做的诏书,泛指皇帝的诏令。
7. 黄卷文章:旧时书籍用黄色纸卷成,这里用来指称读书学习之事。
8. 题柱:在柱子上刻字留名,相传司马相如在梁州城下题柱曰:“大丈夫当建功立名,如伍子胥镂于吴。” 喻立志求取功名。
9. 著鞭:挥鞭向前,加速前进,比喻奋发向前。
10. 祖生:即祖逖,东晋将领,立志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感慨,展现了对友人的诚挚情谊和对未来的期许。开篇两句以“相逢一笑”和“相别一醉”表现出与友人相处的欢乐时光,接下来的两句则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和对友人未能同游的遗憾。随后四句分别传达了皇帝任命的期望、勉励友人以文章成名的信念,以及对好友事业发展的激励。全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令人回味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宁子文》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彭汝砺的作品,创作于公元980年左右。此时正值北宋初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然而,彭汝砺的人生际遇并不如意,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落第,直到年近五十才考中进士。因此,这首诗中寄托了他对朋友宁子文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感慨。
彭汝砺在诗中表达了与朋友宁子文别离的惆怅之情,以及自己在宦海沉浮中的孤独之感。同时,他还提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士人的艰难处境和官场的风云变幻。这些都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密切相关。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往往面临着重重困境,但他们仍然坚守着理想与信念,努力寻求人生的真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