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州太守曾延之置酒鼓角楼
楼台烟树接平芜,水墨丹青十幅图。
认得黄山家住处,云中相对似相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楼房和露台与烟雾中的树木相连,形成了十幅如水墨丹青般的画面。能认出这是黄山的住处,因为它们在云雾中仿佛在相互呼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和州:今安徽省和县。
2. 太守:古代地方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
3. 曾延之:人名,此处指当时的和州太守。
4. 鼓角楼:有军号声的楼阁。
5. 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
6. 平芜:平坦的草地或平原。
7. 水墨丹青:中国画的画法,此处指画卷中的景色。
8. 黄山家:诗人自己的家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和州太守曾延之在鼓角楼设宴的诗篇。诗人以楼台、烟树、平芜等自然景观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如水墨丹青般的美丽画卷。诗中的“认得黄山家住处”则暗示了众人在此相聚的愉悦心情,仿佛是与云中的亲友互相呼唤。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美好时光的感慨,以及对友情、欢聚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州太守曾延之置酒鼓角楼》是宋代诗人李之仪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17年,正值北宋末年。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使得李之仪的生活遭遇诸多曲折。
当年,宋徽宗在位,重用蔡京等奸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期间,李之仪因为直言进谏,被贬谪到和州(今安徽和县)担任太守。尽管身处困境,但李之仪始终坚守信念,为百姓谋福祉。
在和州任期内,李之仪与当地官员曾延之结交,两人志同道合,共同为民办事。有一次,两人在鼓角楼上设宴畅饮,共赏美景。此时,李之仪感慨万分,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篇。
诗中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共事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李之仪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成为了李之仪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