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人
一牛鸣地两禅林,雾雨初晴翠霭深。
熟路缘溪穿窈窕,疏钟唤客出岖嵚。
未求黄卷成功处,且办青山避世心。
怅望不来还独返,秋风聊作暮云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头牛的叫声传来,两间寺庙若隐若现。山间的雾气开始消散,露出清新的翠绿。沿着熟悉的小径穿过深邃幽静的地方,稀疏的钟声在崎岖的山谷间回荡。没有寻求书本中的智慧,只想在这绿水青山中寻找内心的平静。惆怅地望着远方,期待的人没有出现,只能独自返回。秋风吹过,宛如悠扬的暮云之歌。
去完善
释义
1. 一牛鸣地:指距离很近的地方。“一牛鸣”是一个成语,形容声音相近。这里用来说明两个禅院相距较近。
2. 两禅林:指两个禅宗寺院。
3. 雾雨初晴:指云雾刚刚散去,雨水刚刚停止。
4. 翠霭深:指绿色的山雾很浓重。
5. 熟路缘溪:熟悉的路沿着小溪。
6. 穿窈窕:穿过幽深曲折的地方。
7. 疏钟唤客:稀疏的钟声呼唤游客。
8. 出岖嵚:走出崎岖不平的道路。
9. 黄卷:佛教经典,这里泛指书籍。
10. 青山:绿色的山水,这里指隐居的环境。
11. 怅望:失望地望着。
12. 独返:独自回去。
13. 暮云吟:在傍晚时分吟咏诗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人”,是朱槔写给一位朋友的诗。首句通过描绘一牛鸣地两禅林的场景,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宁静致远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雾雨初晴、翠霭深描绘了雨后山色的美丽景象。诗人以熟路缘溪穿窈窕和疏钟唤客出岖嵚两个生动的画面,表现出自己对自然的眷恋和对友情的渴望。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表达了未求黄卷成功处的志趣,即向往的是自然而非功名,同时强调了自己暂且避世的心情。在整首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以怅望不来的情景反衬出独自返回的无奈,并通过秋风聊作暮云吟表达了自己对于岁月流逝、友谊难寻的感慨。总的来说,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人》是宋代诗人朱槔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在创作这首诗时,朱槔正身处他乡,心中充满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朱槔生活的时代,即宋代,是一个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时代。这一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许多著名诗人都活跃在这个时期,如苏轼、辛弃疾、陆游等。然而,这个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社会动荡的时代。北宋与南宋之间发生了多次战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槔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他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考取功名。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他乡的日子里,朱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故乡的美好,也对远方的故人产生了更深的思念。这种情感在他的《寄人》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