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坐忘论
正一初传王远知,后来体用益精微。
惟无矜贵为真地,但涉成亏即世机。
松径风声犹有待,糠鑪火候事终违。
便令直了九丹术,不到坐忘何处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次初次的传授中, 我领悟到了深邃的智慧,
此后对此道的学习更加深入而微妙.
只有不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 才能找到真理的入口,
只要涉及一点成功或失败, 便会落入世俗的圈套.
在松林小径的风声里, 我依然感到等待的存在,
即使炉火的热度再高, 最后也必然消退.
就算是让我精通九丹术这样的仙术,
如果我不去达到坐忘的境界, 又该去往何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正一:这里指道教的正一派,以老子为教主,庄子为主持教化的人。
2. 王远知:唐朝的著名道士,精通道教经典,为唐高宗李渊的老师,被尊称为“国师”。
3. 体用:这里指的是道家的修身与修行的学问。
4. 真地:真实存在的地方,引申为达到真实的境地。
5. 涉成亏:涉及到成功或失败的问题。
6. 松径风声:比喻修道者的领悟和实践过程。
7. 糠炉火候:比喻修道者在炼丹时控制火候的技巧和经验。
8. 九丹术:古代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通过炼制九种不同的药物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9. 坐忘:源自庄子的《大宗师》篇,意思是静坐冥想,使内心清净无欲,从而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读坐忘论”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于道教修炼的领悟。首联提到王远知,是唐朝著名的道士,也是诗人张方平的引导者,从他开始接触道教修炼之术。颔联写修炼的真谛在于摒弃一切虚荣和尊贵之心,避免触及尘世纷扰。颈联借松林风声和糠炉火候两个形象表达修炼过程中的挫折与成长。尾联通过指出即使领悟了九丹术(一种道教长生不老之术),如果未进入“坐忘”之境,也无法达到真正的回归。整首诗层层递进,充分展现了诗人对道家修炼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坐忘论》是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张方平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正值张方平任礼部侍郎时期。当时,北宋社会繁荣昌盛,政治相对稳定,文化事业得到空前发展,诗歌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张方平在年轻时便以博学多才著称,曾先后担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职,因直言敢谏而深得皇帝信任。然而,他在任礼部侍郎期间,因与权臣不和,被迫辞去官职,回乡隐居。在这段人生低谷期,张方平潜心研究道家学说,尤其是对庄子《坐忘论》产生了浓厚兴趣。
《坐忘论》主张内心宁静、超脱世俗纷扰,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升华。张方平在研读此书时,深受其启发,感慨万千,遂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在这首诗中,张方平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庄子学说的意境,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