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恭和御制上元观灯

标题包含
恭和御制上元观灯
云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鼇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燕,汾水秋风陋汉材。 一曲升平人共乐,君王又进紫霞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珪(1019年-1085年),字禹玉,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世家大族,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王珪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在任内勤...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月光洒满仙台的华丽舞台,成千上万的蜡烛照亮了楼阁,如同打开了一扇珍宝之扇。一对凤凰在云端稳稳地推着皇帝的车辇下降,犹如海神驾驶的六只大鳌拉着神山降临。春天里的镐京,美酒正欢,与周朝的宴会比肩;汾水边,秋风萧瑟,汉时的木材显得寒酸。共同享受这曲和谐盛世的人们,君王再次举起了紫霞般的酒杯。
去完善
释义
1. 云消华月:指天上的云彩消散,明亮的月光显现出来。 2. 仙台:诗中可能指的是皇帝所在的宫殿或亭台。 3. 万烛:指无数的烛火。 4. 当楼:在楼阁之上。 5. 宝扇:精美的扇子,此处可能用来比喻灯火辉煌的景象。 6. 双凤:指凤凰,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常用于皇室的象征。 7. 辇:古代皇帝乘坐的车子。 8. 六鼇:传说中的六只巨大的海龟,这里用来形容陆地岛屿。 9. 镐京:古都西安的别称,曾是西周的都城。 10. 春酒:春天的美酒。 11. 周燕:周代的宴会。 12. 汾水:黄河的支流,位于今山西省。 13. 秋风:秋季的风,这里的“秋风”可能是指“秋高气爽”的意境。 14. 陋汉材:汉代的建筑材料比较简陋。 15. 一曲:一首曲子。 16. 升平:太平盛世。 17. 人共乐:人们共同欢乐。 18. 紫霞杯:紫色的酒杯,这里可能用来象征皇帝的赏赐。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恭和御制上元观灯》中,作者王珪以巧妙的想象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诗的开篇“云消华月满仙台”,描绘出一幅明月皎洁、祥云缭绕的画面,为全诗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意境。接下来,“万烛当楼宝扇开”则形象地展现了观灯之夜灯火辉煌的盛况。 在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壮观的场景:双凤在空中盘旋,守护着皇帝的銮驾;海上的六鼇载着山岳而来,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这里,诗人巧妙地将神话传说融入现实场景,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紧接着,诗人提到了镐京(西周都城)的春酒和汾水(晋国古都)的秋风。这里,诗人用周燕和汉材作为比喻,表达了对于古代盛世的怀念之情。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当今时代的自信与自豪。 最后,诗人以“一曲升平人共乐,君王又进紫霞杯”作为结尾。这里,“升平”代表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而“紫霞杯”则是帝王专用的酒杯。这两句诗意味着在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人们共同欢庆,共享太平之乐。皇帝也在这样的氛围中,举杯共庆,享受着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整首诗通过对元宵节观灯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107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珪创作出了一首《恭和御制上元观灯》。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期间的繁华景象,体现了皇帝与百姓共享欢乐的氛围。 在那个时期,王珪正担任着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他因政治才能出众而受到皇帝的器重,同时也因为与司马光等贤能之士共事而倍感荣幸。然而,随着王安石变法运动的兴起,朝廷内部开始出现派系纷争,王珪在其中一度陷入困境。尽管如此,他仍然尽职尽责地为国家贡献力量。 在这段时期,北宋正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一方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间文化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为了抵御外敌侵扰,宋朝不断加强国防建设,改革军队制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珪得以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治理和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