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徧承回辇处,轻花微落奉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向东望去,春天的景象显得格外可爱,又恰逢晴天,柳树轻雾笼罩。
在皇宫里远看南方的山脉都已收尽眼底,城墙上方则能平视北斗七星。
小草遍布着皇帝的车轮走过的地方,轻微的花瓣飘落于敬酒的面前。
皇上的巡游在这美景之中欢快到了极致,鸟语花香都融入到了美妙的音乐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奉和:指诗人以和诗的方式回应皇帝的原诗。
2. 春日幸望春宫:春天时皇帝驾临望春宫。幸,帝王的到达;望春宫,皇宫中的一个宫殿名称。
3. 应制:为皇帝的命令而作的诗。
4. 东望望春春可怜:向东望去,春天的景色令人怜爱。“春可怜”,意思是春天的景色让人产生怜爱之情。
5. 晴日柳含烟:晴天时的柳树如烟雾笼罩。“含烟”,形容柳树的枝叶在阳光下如同烟雾般朦胧。
6. 南山尽:南边的山峰尽收眼底。
7. 北斗悬:北斗七星仿佛悬挂在天际。
8. 细草徧承回辇处:小草遍布于皇帝銮驾经过的地方。“徧”是“遍”的古字,意为全部。“承”,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9. 轻花微落奉觞前:花朵轻轻地落在给皇帝敬酒的地方。“奉觞”,捧着酒杯向皇帝敬酒。
10. 宸游:指皇帝的巡游。
11. 鸟哢声声入管弦:鸟儿欢快地鸣叫,它们的叫声融入了音乐之中。“管弦”,泛指乐器演奏的音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颋的一首应制诗,题目中的“奉和”表示这是唱和之作,“春日幸望春宫”指的是唐玄宗在春天的某一天到望春宫游玩。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展现了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现了皇帝出游的欢乐氛围。
首联“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两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诗人站在望春宫向东望去,看到一片美丽的春色,阳光普照,柳树含着烟雾,显得格外迷人。这里的“可怜”一词,既指春天的美丽可爱,也暗示了诗人的怜惜之情。
颔联“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这两句描述了望春宫的位置和景观,从宫中向下看,可以看到南山的美景;站在城楼上,可以平视北斗七星。这里“南山尽”和“北斗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颈联“细草徧承回辇处,轻花微落奉觞前。”这两句描绘了皇帝回銮时的情景,地面铺满了绿草,鲜花在微风中轻轻飘落,为皇帝敬酒的场景增添了几分浪漫气息。这里的“徧承”和“微落”形象地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尾联“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这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皇帝出游时无尽的欢乐,同时通过“鸟哢声声入管弦”的画面,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为一体,使诗歌充满了生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是唐代诗人苏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05年,正值唐朝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在这个时期,苏颋担任尚书左丞、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他积极参与国家政务,关注民生问题,主张改革,深得唐玄宗的器重。他在长安城内的府邸毗邻皇宫,每逢春天来临,都会欣赏到美丽的春色。
在公元705年左右,唐朝社会风气开放,诗歌文化繁荣,许多文人墨客以诗歌为媒介,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忠诚。此时,唐玄宗正努力振兴国家,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国势蒸蒸日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