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屋常不轻画像赞
芰荷为屋,芙蓉为裳。
芳茝纫佩,落英贮粻。
熏以石林,书传之香。
瀹以太华,玉井之凉。
濯人间烟火气,毋干吾丘壑姿。
洎夫锦心之与绣肠,发卍庵之韬畧,示我武之维扬。
适妙喜国拓吾故疆。
安在乎广莫之野,而无何有之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用荷花作为房屋,用莲花制作衣裳。
佩戴着芬芳的香草,储存着掉落的花朵作为食物。
用石钟乳做熏香,读书可以传播书香。
用华清池的水泡茶,感受那玉井的清凉。
清洗掉人间的世俗气,不要搅扰到我山水的姿态。
至于那些满腹锦绣的人,他们的谋略,展现了我所崇尚的武道。
正如在妙喜国拓展我们的疆土。
我们住在广袤的原野,在那虚无缥缈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 "芰荷":指菱叶与荷叶。这里用来形容房屋的材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隐居的草屋环境。
2. "芙蓉":指荷花。这里用作衣裳的材质,表达诗人身着简朴、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3. "芳茝":一种香草,代表诗人的高尚品质。
4. "纫佩":把香草穿在衣服上作为佩戴,象征诗人的品行高洁。
5. "落英":指落花。贮藏落花是为了储存食物。
6. "贮粻":储藏粮食。这里将落花拟人化,寓情于景,生动地展示出诗人自然淳朴的生活风貌。
7. "石林":古代产香的地区。这里用石林的香气来形容书的墨香,强调书籍带来的知识熏陶。
8. "书传之香":传承知识的香气。
9. "瀹":煮茶。太华:西岳华山。这里用煮茶的热水取自华山雪水来比喻泡茶的水质优良,清凉爽口。
10. "玉井":指华山的玉女峰。诗人以这样的比喻表明自己在自然的洗礼中,精神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11. "毋干吾丘壑姿":保持自己的隐逸心态不受世俗干扰。
12. "洎夫":即“及至”,表示时间或次序的连接。
13. "锦心":喻指美好的心灵。
14. "绣肠":指精致的思考方式。
15. "发卍庵之韬畧":展示出诗人在书画艺术方面的才能。
16. "武之维扬":这里的武指的是文学艺术方面,维扬是扬州的古称,这里用来代指江南地区。
17. "妙喜国":佛教传说中位于西方的一个极乐净土,这里用来表达诗人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18. "拓吾故疆":指诗人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不为外界所动。
19. "安在乎广莫之野,而无何有之乡":这两句诗运用神话元素,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想象和追求,意境悠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释居简(1144-1235)所作的《荷屋常不轻画像赞》。诗中通过对荷屋、芙蓉衣裳等描绘,表现出诗人高雅的志趣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品味:
1. 诗歌的首联“芰荷为屋,芙蓉为裳”点明了荷屋的特点,即用荷花作为房屋的构建材料,穿着用芙蓉制成的衣裳。这一设想要表达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寄托了诗人向往清净、纯美的理想境界。
2. 颔联“芳茝纫佩,落英贮粻”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方式,即佩戴香草,存储落花作粮。这同样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纯净生活的追求,形象地传达了隐逸脱俗的精神风貌。
3. 颈联“熏以石林,书传之香。瀹以太华,玉井之凉”描述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即在石林中感受书香之气,在华丽的玉井边享受清凉之感。这种生活环境既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品格,也体现了他脱离世俗纷扰的超然心境。
4. 尾联“濯人间烟火气,毋干吾丘壑姿。洎夫锦心之与绣肠,发卍庵之韬畧,示我武之维扬。适妙喜国拓吾故疆。安在乎广莫之野,而无何有之乡”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烟火的厌恶,以及对自我境界的坚守。同时,诗中还暗示了诗人具备的才学和见识,揭示了他立身处世的信念和准则。全诗通过一系列意象展示了诗人寄情山水、洁身自好的精神风貌,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荷屋常不轻画像赞》是南宋诗人释居简所创作的一首描绘荷屋和常不轻的画像的赞美诗。此诗写于宋宁宗时期,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虽然偏安一隅,但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却颇为繁荣。释居简作为一位文人和僧人,以他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感受力,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和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
在创作《荷屋常不轻画像赞》时,释居简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期。他在早年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投身佛门,成为了一名僧人。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辛,这也使他更加珍视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心境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人们对于宗教和艺术的接纳程度较高。这使得释居简等文人僧侣能够在社会中取得一定的地位和尊重,也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荷屋常不轻画像赞》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释居简个人的经历和感悟,也体现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