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轩偶书三首 其三
侵晨门外立,山色已浮春。
斫竹流溪水,提篮择细鳞。
柳浓将作絮,梅小未生仁。
自拆红泥酒,歌呼到北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黎明时分,我站在门外的竹林边,远处的山峰已经露出了春天的气息。我砍下一些竹子,让清澈的溪水流动起来。我提着篮子去挑选那些游动的小鱼。此时柳树已经长得非常茂盛,即将飘出柳絮,而梅花还未结出梅子。自己准备了一瓶黄酒,唱起了山歌,呼唤着邻居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拙轩偶书三首 其三》张侃
1. 侵晨:天刚亮时。
2. 山色已浮春:春天的气息已经显露出来。
3. 斫竹:砍竹子。
4. 流溪水:流动的溪水。
5. 提篮:提着篮子。
6. 细鳞:细小的鱼鳞,这里指小鱼。
7. 柳浓将作絮:柳树开始长出嫩芽。
8. 梅小未生仁:梅子还没有结出果实。
9. 自拆红泥酒:自己准备用红泥制作的酒水。
10. 歌呼到北邻:唱歌欢庆的声音传到了北边的邻居家里。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春天来临之时,诗人早早出门欣赏美景的心情。清晨的门外,山色已经呈现出春天的景象。砍伐竹子使溪流的水流淌出来,诗人提着篮子在水中挑选细鳞鱼。柳树的枝条变得繁茂,即将长出柳絮;梅树的花朵虽小,但果实已经初现端倪。诗人独自品尝着红泥烧制的酒,高声歌唱直至惊动邻居。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活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拙轩偶书三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张侃在晚年时期创作的一组诗歌,具体创作时间在公元1230年至1245年之间。此时,正值南宋后期,金朝灭亡后,蒙古帝国开始南下侵略南宋,战乱频仍,民生疾苦。
张侃的个人经历与这个时代密切相关。他出身书香世家,父亲张汝舟曾担任过南宋官员,深受儒学熏陶。然而,随着蒙古铁蹄的逼近,他的家族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诗人的青年时期,他们一度从故乡江西迁居浙江,以避战乱。后来,张侃参加了南宋科举考试,并在晚年时担任了溧阳县令,致力于地方治理。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张侃的诗作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在他的《拙轩偶书三首》这组诗歌中,诗人借“拙轩”之名,表达了对自身渺小与无能为力的感慨,以及对战争与动荡中的民众生活的关切。其中,《拙轩偶书三首 其三》更是通过描绘“落照满蒹葭”的残破景象,传达出诗人在战乱中所见所感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