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晋仙诗卷
晋仙新寺住,晓夕在吟边。
相去二三里,闻名五七年。
西湖听鴈夜,霅水钓鱼天。
语逸山精泣,宜为万古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仙人在新的寺庙居住,早晚都在诗歌之中度过。相隔只有二三里的距离,已闻名有五七年。曾听闻在西子湖畔聆听雁鸣的夜晚,也曾在霅溪边度过钓鱼的时光。那些说话飘逸的仙人会让山精哭泣,他们的事迹应该被流传千古。
去完善
释义
1. 晋仙:诗人虚拟的人名。
2. 新寺:新建的寺庙。
3. 晓夕:指早晚上朝或退朝。
4. 在吟边:在诗歌创作之中。
5. 相去:相距。
6. 二三里:形容距离近。
7. 五七年:指时间久。
8. 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著名景点。
9. 聽雁:聆听大雁的声音。
10. 霅水:指浙江霅溪,古代著名渔村。
11. 钓鱼天:指悠然垂钓的日子。
12. 语逸:语言飘逸。
13. 山精:山中精灵。
14. 宜为:适合成为。
15. 万古传:流传千古。
去完善
赏析
《周晋仙诗卷》这首诗歌赞美了周晋仙的才情与气度。诗中的“晋仙新寺住,晓夕在吟边”描述了他居于寺庙中,日夜都在赋诗的场景。“相去二三里,闻名五七年”则表明尽管他与诗人相隔着一定的距离,但早已声名远播。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周晋仙悠游山水、生活闲适的形象,展示了他的风流才情和自由精神。最后两句,则以山精听闻其诗亦感动落泪作结,强调了他的诗歌千古流传的价值。整体来看,此诗将周晋仙的高洁形象和卓越文采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对他由衷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周晋仙诗卷》,这是一首张侃创作的古诗词,它反映了中国宋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文学风潮和地域特色。该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晚期,这个时期是儒家文化复兴的阶段,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得以施展才华。
诗人张侃,一位才情横溢的士人,与周晋仙相识于家乡婺州(今浙江金华),因共同的兴趣和追求而结为好友。在这个时期,朝廷与民间对文化的推崇程度空前高涨,文人墨客盛行结社吟咏、访碑刻石等活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致力于文化传承,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这首诗的背景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特征。张侃将周晋仙的形象和自己的心声融入诗中,表达出他们在历史长河中追求文墨雅趣的精神风貌。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文人墨客们的铮铮铁骨和风雅才情,以及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