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咏日午
曦车日亭午,浮箭未移晖。
日光无落照,树影正中围。
草萎看稍靡,叶燥望疑稀。
昼寝慙经笥,暂解入朝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阳车在正午时分停下,指针并未移动光辉。
阳光没有落下照射,树影正好在周围。
杂草枯萎看起来有些萎靡,叶子干燥看起来似乎稀疏。
白天打盹对经书感到羞愧,暂时解开上朝的衣服。
去完善
释义
《奉和咏日午》褚亮注释:
1. 曦车:指太阳。古人认为太阳运行犹如车辆行驶,故称“曦车”。
2. 日亭午:指中午时分。
3. 浮箭:古代计时的工具,如铜壶滴漏等。浮箭随水上升或下降以表示时间。
4. 移晖:移动的光影,这里指时间的流逝。
5. 无落照:形容阳光强烈,没有落日的景象。
6. 中围:即中正的轮廓,这里指树木的影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清晰的轮廓。
7. 草萎:指草地因干旱而枯萎。
8. 看稍靡:指观察植物生长的状态。稍,植物生长的部分;靡,倒下、枯萎。
9. 叶燥望疑稀:指树叶因干燥而显得稀疏。
10. 昼寝:白天睡觉。
11. 惭经笥:愧对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身份。经笥,指装有经书的书箱,代指学问。
12. 暂解入朝衣:暂时脱下朝服,表示自己要休息。
去完善
赏析
《奉和咏日午》是褚亮的诗作,描写了夏日中午的景象。首句“曦车日亭午”描绘了太阳在正午时分的炽烈照耀,仿佛一辆行驶的马车。接下来的“浮箭未移晖”则通过太阳的强烈光线与未移动的影子形象地表现了炎热的天气。诗人以“日光无落照,树影正中围”强调阳光直射的特点,同时借助树木的影子反映出了炎炎夏日的特点。接着两句“草萎看稍靡,叶燥望疑稀”通过草木枯萎、叶子干燥的现象刻画了夏天高温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诗人通过“昼寝慙经笥,暂解入朝衣”表达自己因炎热而暂时无法专注于学术研究及公务处理的遗憾之情。全诗层次分明,笔触生动,展现了夏日中午的独特景象以及诗人对其的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咏日午》是唐代诗人褚亮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了夏日中午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
首先,从诗歌创作的时间来看,这首《奉和咏日午》是在唐玄宗时期创作的。当时唐朝正处于繁荣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支持,他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其次,从这个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来看,褚亮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助手,他参与了唐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建设。然而,在唐玄宗时期,由于权力的更迭和朝廷内部的斗争,褚亮的地位逐渐下降,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起来。
最后,从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来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都活跃在这个时期。此外,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这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