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苦雨初霁

标题包含
苦雨初霁
积阴为患恐沈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西南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李觏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学问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长期积累的阴暗可能会带来深重的灾难,改变它才能让人震惊地感受到自然的伟力。天空中的光辉再度洒向大地和日月,大自然展现出丰富的景致。道路变得干净通畅,车辆重新活跃起来;树林渐渐恢复生机,果实味道愈发丰富多样。希望残存的乌云能够知道满足,不要继续像河水一样泛滥成灾。
去完善
释义
1. 积阴:指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 2. 沈绵:沉溺于疾病或不良状态。 3. 革去:改掉不好的习惯或毛病。 4. 造化权:大自然的力量。 5. 天放旧光:天气转晴,阳光重现。 6. 日月:太阳和月亮。 7. 地:地球,此处代指自然景象。 8. 浓秀:茂密的植被。 9. 山川:山岳和水流,泛指自然景观。 10. 泥途:泥泞的道路。 11. 车声活:车辆行驶的声音逐渐清晰。 12. 林薄:树林,草木丛生的自然环境。 13. 初干:刚刚干燥。 14. 果味全:各种果实完全成熟的味道。 15. 寄语:告诉别人话。 16. 残云:残留的云彩。 17. 知足:满足现有的状况。 18. 莫依河汉:不要依附银河(喻指虚无的幻象)。 19. 油然:形容云雾等自然地弥漫。
去完善
赏析
《苦雨初霁》是北宋诗人李觏的一首描绘雨后天晴景色的诗作。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感慨和期待。 首联“积阴为患恐沈绵,革去方惊造化权”,以“积阴”比喻连日的阴雨天气,表现出其对农作物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而当这种恶劣的天气终于离去,阳光普照大地之时,作者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颔联“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形象地描述了雨后天空重见光明的景象,阳光照耀下的山川显得分外秀丽。 颈联“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通过路上的泥泞逐渐减少,车辆又可以畅通无阻,树林里的水分也慢慢蒸发,果实味道更加甜美,生动地展现出雨后天晴的愉快情景。 尾联“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作者劝告残留的云彩要知足,不要再在银河边继续聚集而形成雨水,破坏了眼前的美好时光。这里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想象,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期盼。 整首诗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天晴的美景,同时寓含着诗人对社会生活和自然规律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苦雨初霁》是宋代诗人李觏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经历了漫长的雨季之后,终于迎来晴朗的天空的欣喜之情。李觏生于北宋时期,以文学和政治活动闻名于世。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80年至1059年之间,这一时期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文人阶层逐渐形成,许多人为了追求功名而埋头读书,导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弊端。李觏作为一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对这种现象深感忧虑,因此在诗中表达了希望人们能够关注社会现实的愿望。 在李觏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使他深感挫折,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他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在创作《苦雨初霁》时,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人们在经历过苦难之后,看到希望时的喜悦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