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黄秀才别

标题包含
赠黄秀才别
朝闺入有籍,疏远难见君。 世眼不识道,贫贱无高文。 兰蕙生同草,鸿鹄心在云。 赠子喜别离,儿女安得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西南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李觏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学问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早上进入宫殿内侍奉的人需要登记,因为和君王关系疏离难以见到他。 世人眼中无法认识真正的大道,贫穷低贱的人很难发表优秀的文章。 兰花和蕙草虽生于同一草地,但鸿雁和天鹅的心却在云端。 送给您这首表达喜悦分离的诗,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
去完善
释义
1. 朝闺:古代宫中的女官名,这里指代国家官僚机构;2. 疏远:被疏远的人或事物;3. 世眼:世俗的眼光;4. 兰蕙:一种草本植物,此处以兰蕙比喻有才学而未能得到世人赏识的人才;5. 鸿鹄:天鹅,此处以鸿鹄比喻心怀壮志之人;6. 安得:怎能,哪能。
去完善
赏析
《赠黄秀才别》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李觏写给朋友黄秀才的一首离别诗。首联“朝闺入有籍,疏远难见君”表达了作者与黄秀才虽然同在朝中为官,但由于地位悬殊,难以相见的心情。颔联“世眼不识道,贫贱无高文”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有才之士往往因为出身贫寒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颈联“兰蕙生同草,鸿鹄心在云”则以兰蕙和鸿鹄为喻,表达了作者和黄秀才都有着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理想,尽管身处困境,仍矢志不渝。尾联“赠子喜别离,儿女安得闻”则表现了作者在送别黄秀才时的豁达心态,认为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必然,不必过于纠结。整首诗情感深沉,格调高昂,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黄秀才别》是北宋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宗仁宗时期(960-1063年)。 在这个时期,李觏正处在一个他称之为“不遇”的人生阶段。虽然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远大抱负,但始终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这使得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生活也颇为艰辛。然而,这并没有消磨他的斗志和对知识的渴望,反而激发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在那个时代,北宋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但由于长期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以及门阀世袭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和不公。这导致了许多像李觏这样有才华的文人志士无法得到充分的施展空间,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共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