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
夜落无人见,朝看到处新。
非君有分别,力不奈松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晚上悄然降临,无人问津;
清晨太阳升起,世界焕然一新。
并非你独具慧眼,只是松竹之美无法抵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夜落:夜晚落下,指霜在夜间形成。
2. 朝看:早晨观察。
3. 新:指霜落在草木上的新状态。
4. 君:此处指的是观察者。
5. 力:能力,力量。
6. 奈:奈何,无奈。
7. 松筠:松树和竹子,这里泛指各种植物。
去完善
赏析
《霜》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觏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霜”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其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首句“夜落无人见”,点明了霜是在夜间悄然降临的,这与下一句“朝看到处新”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清晨阳光下的霜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仿佛一夜之前一切都焕然一新。这种对比既体现了霜的自然之美,又暗示了生活中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松筠(即松树和竹子)在霜冻中的顽强生命力,即使力不能支也无法被轻易打败。这里诗人以松筠为象征,寓指人在生活中也应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应勇往直前。
综上,这首诗通过对霜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现出了诗人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霜》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觏所作。创作于公元958年至960年间,时值宋朝建立初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李觏正处于人生的中年阶段,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落第,使其倍感挫折。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李觏以广泛的社会调查为基础,深入研究历史、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见解和思想体系。这使得他在文学创作上也有着独特的视角,善于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在《霜》一诗中,李觏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隐喻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他用“霜”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批判。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