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寺丞
三载居邻县,得闻金玉音。
路遥相见少,道合受知深。
已矣瓜时戍,悠哉魏阙心。
归舟望不及,白日隠寒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隔壁县城居住了三年,有幸听到优美的乐声。
路途遥远,见面的机会很少,但彼此的志趣相合,相知甚深。
如今已经是采摘瓜果的季节,却还在戍守边疆。
遥望着故乡的方向,渴望回到朝廷施展抱负。
渡船望尘莫及,太阳渐渐隐没在寒冷的树林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张寺丞:标题中的“送”表示送别,“张寺丞”是诗人的朋友,具体名字不详,寺丞是一种古代官职名。
2. 三载:三年。这里指诗人与张寺丞相处的时间。
3. 邻县:相邻的县。这里指的是诗人与张寺丞居住的地方。
4. 金玉音:形容美妙的言辞或音乐。这里指张寺丞的才学和言谈举止。
5. 路遥:路途遥远。这里指诗人与张寺丞之间的距离。
6. 相见少:见面次数少。这里指诗人与张寺丞因路途遥远而见面不多。
7. 道合:观念、思想相合。这里指诗人与张寺丞在学术观点上的契合。
8. 受知深:受到对方的深刻了解和赏识。这里指张寺丞对诗人的尊重和欣赏。
9. 已矣:已经过去的事情。这里指过去的时光。
10. 瓜时戍:指戍守边关的时间。古代戍守边关有轮换制度,每三年轮换一次,称为一“瓜”。
11. 悠哉: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指张寺丞对国家政务的关心和忧虑。
12. 魏阙心:魏阙是中国古代皇宫的门阙,这里代指国家政务。“魏阙心”指关心国家政务的心情。
13. 归舟:指张寺丞离开时的船。
14. 白日隐寒林:太阳隐藏在寒冷的树林后面。这里是诗人目送张寺丞离去时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觏写给他的朋友张寺丞的离别诗。全诗情感深沉,表达了作者与张寺丞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离别时的惆怅之情。
首联“三载居邻县,得闻金玉音”,描述了作者和张寺丞作为邻居相识三年的情景。“金玉音”比喻张寺丞才学出众,为人正直。颔联“路遥相见少,道合受知深”,表达了两人因为路途遥远而见面较少,但彼此的志同道合使得友情加深。颈联“已矣瓜时戍,悠哉魏阙心”,暗示张寺丞即将离去服役,这里“魏阙心”是指他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牵挂。尾联“归舟望不及,白日隠寒林”,写出了诗人目送张寺丞离去的情景,表达了两人分离时的无奈和哀伤。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送张寺丞》,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教育家李觏(990-1059)所作。李觏生活在宋朝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时期,是宋代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和黑暗现象。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北宋中期,正值新党与旧党两派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当时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许多有识之士投身于变法运动。张寺丞就是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官员,他在地方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李觏以此诗送别张寺丞,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在这首诗中,李觏通过对张寺丞的赞美,表达了对他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时局的关切,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此时,宋朝正处于新旧党争、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时期,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李觏对此深感痛心。他以诗歌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呼唤正义与良知,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