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夜泛以明月到樽前为发句
明月到樽前,拿舟古岸边。乱山斜入雾,远水倒垂天。酒气薰龙戏,歌声弄鹤眠。回头嗤李郭,此外更无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月照耀着酒杯,我在古老的岸边驾驭小船。
起伏的山峦在雾气中若隐若现,远处的河流倒挂于天空之中。
酒香四溢,仿佛是龙在嬉戏;歌声悠扬,让鹤都陷入沉睡。
回头看那些自以为是仙人的人,不过是笑话罢了,除他们之外再无其他神仙。
去完善
释义
1. 鉴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境内,原名镜湖,唐代以后始称鉴湖。这里泛指江南水乡。
2. 李觏(gòu):北宋诗人,字泰伯,建州建阳(今福建建瓯)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3. 拿舟:撑船。拿,同“挠”,撑,划。
4. 古岸:古老的堤岸。
5. 乱山:杂乱的山峦。
6. 斜入雾:形容山脉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7. 远水倒垂天:形容水面广阔,仿佛与天空相连。
8. 酒气薰龙戏:形容酒香浓郁,连龙都在嬉戏。
9. 歌声弄鹤眠:形容歌声优美,连鹤都被吸引入睡。
10. 李郭:指李膺和郭泰。他们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因善于识别人才而著名。这里用来比喻那些热衷于名利的人。
11. 更无仙:没有其他仙人比得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鉴湖夜泛以明月到樽前为发句》是宋代诗人李觏的一首描绘夜游情景的诗。首句“明月到樽前”即点明诗的主题,诗人以明朗的月光映照饮酒作乐的场面。接着“拿舟古岸边”描绘了在古老的河岸边操舟游弋的画面,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夜景图。
“乱山斜入雾”一句,诗人通过“乱山”和“斜入雾”的形象,巧妙地表现出群山的起伏变化和雾气的迷茫,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神秘气氛。“远水倒垂天”则表现了水面波光粼粼,远处的倒影映衬出天空的景象,凸显出水与天的相接之美。
接下来的“酒气薰龙戏,歌声弄鹤眠”两句,诗人用“薰龙戏”和“弄鹤眠”比喻酒气和歌声的浓烈,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诗人的畅快和愉悦。同时,这两句也暗示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结尾的“回头嗤李郭,此外更无仙”则化用了李郭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的蔑视,以及对自己畅游山水之间的自豪。整首诗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充分展示出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鉴湖夜泛以明月到樽前为发句》,是宋朝诗人李觏在公元1059年所创作的。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正历经变革。唐朝之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虽然进入宋朝后,政局趋于稳定,但百姓的生活仍然受到了战争和动乱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反思社会的现状,希望能通过文学的力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
作为诗人李觏,他在这一时期也在寻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动荡,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学为国家效力,但遗憾的是,他始终未能如愿以偿。这也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并转而关注民生问题。
这首《鉴湖夜泛以明月到樽前为发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李觏通过对湖光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虑。他用明月到樽前的意境,暗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人们生活的艰辛。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更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