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基
堂前一级似阶墀,无石无甎只旧基。
泥饰顷因年节近,蹋崩唯是客行时。
谁曾罗袜双来上,多谢苍苔久不离。
从此便成贫景致,竹帘垂处最相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门前一级台阶仿佛是个小平台,既没有石头也没有砖块只有陈旧的基石。这年节日子近了,泥土装饰一新,但在游客走过后又踏崩了。有谁曾经穿着丝袜双双踏上过?感谢青苔长久没有离开这里。从这里开始,这景色就显得有些贫穷了,竹子编织的帘子低垂着,最为相称。
去完善
释义
1. 阶基:台阶下的地基。
2. 堂前:指房屋前面。
3. 一级:台阶或楼梯的一段。
4. 阶墀:台阶,梯级。
5. 无石无甎:没有石头也没有砖块。
6. 只旧基:只有原先的基础。
7. 泥饰:用泥土装饰。
8. 顷因年节近:顷刻间因为年节临近。
9. 蹋崩:被踩踏而损坏。
10. 唯是:唯有,只有。
11. 客行时:有客人来时。
12. 谁曾:谁曾经。
13. 罗袜:丝织品制成的袜子。
14. 多谢:表示感激的用语。
15. 苍苔:青苔。
16. 久不离:长时间不离开。
17. 景致:景色,风光。
18. 竹帘:竹子做的窗帘。
19. 最相宜:最合适,最适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阶基》,为北宋诗人李觏所作。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台阶前的景象,没有石砖只有破旧的基础,显得有些简陋。接着诗人通过描述泥饰的破损和苔藓的滋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迹的罕至。而在这令人略显尴尬的场景中,诗人却从“多谢苍苔久不离”中找到了自然的恩赐,并以此为契机,认为这是贫寒之中仍有生机的景致。最后在结尾部分,诗人通过对竹子、竹帘的描绘,表达了他欣赏这种简朴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环境清幽的向往。整首诗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了诗人独特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阶基》是北宋著名学者、诗人李觏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49年,正值北宋仁宗时期的盛世。
在创作此诗时,李觏正处于他的人生低谷。他在科考中多次失利,仕途不顺,曾一度在乡间教书为生。然而,正是这段清贫的日子,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民间的疾苦,激发出他的爱国情怀和为民请命的志向。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仁宗时期,北宋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李觏作为一名有远见的知识分子,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现象,于是他借这首诗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