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闷书

标题包含
闷书
行行四月晦,絺绤未能裁。 天气疑无定,春寒恐再来。 袭衣从汗浃,交扇取风回。 野秀深成黑,鑪薰冷作媒。 年高情已淡,俗薄意多猜。 李杜今何在,芳樽谁与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西南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李觏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学问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四月的月末已经来临,我仍然没有找到机会剪下那薄纱般的丝线。 天气仿佛总是反复无常,让人担心春天寒冷的气息是否会再次回来。 穿着衣裳,身上满是汗水,挥动着扇子试图让风吹回来。 田野的景色一片黑暗,炉子里的熏香也失去了热情,成为了媒介。 年岁已大,情感逐渐淡薄,世俗的琐碎常常让人感到疑虑。 如今李白和杜甫又在何处呢?有谁愿意与我共同打开芳香的酒杯呢?
去完善
释义
1. 四月晦:指农历四月末。 2. 絺绤:指的是粗糙的葛布衣,这里比喻夏天的衣物。 3. 无定:形容天气多变。 4. 恐再来:担心寒流再次来袭。 5. 袭衣:套在衣服外面的单衣。 6. 从汗浃:出汗过多。 7. 交扇:指相互扇风。 8. 野秀:田野的秀丽景色。 9. 炉薰:炉香,熏香。 10. 俗薄:风俗浇薄。 11. 李杜: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合称。 12. 芳樽:精美的酒器,代指美酒。
去完善
赏析
《闷书》这首诗描绘了四月末的气候变化及诗人的心情。在四月的末尾,诗人感受到了气温的波动不定,春日的寒冷似乎会再次降临。衣物反复穿脱,扇子开合不断,反映出天气的多变。野外景色也显得阴郁沉闷,炉火的温暖仿佛也无法驱散这种氛围。 随着年纪的增长,诗人对世俗之事的兴趣逐渐淡薄,但身处世俗之中,仍能感受到世态炎凉和人心的复杂。此时诗人不禁怀念起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希望与他们共饮美酒,抒发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闷书》是北宋诗人李觏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公元998年左右。 在公元998年,李觏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成功。此时的李觏对现实社会充满了忧虑和不满,他开始反思儒家思想的影响,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一方面,北方的契丹政权不断骚扰边境,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内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背景下,李觏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士人,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愤怒。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