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早夏偶作

标题包含
早夏偶作
闲愁不觉过年光,强半精神似醉乡。 几度雨来成恶热,有时云断见斜阳。 古人事业尘空满,故国园林草自长。 頼得南华怜我病,一篇齐物胜医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西南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李觏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学问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闲暇中的忧虑没有觉察到时光的流逝,大半的精神恍若沉醉在梦乡之中。 多少次下雨后天气变得闷热无比,又有时候云层散去现出夕阳余晖。 古人们的成就如今已化作尘土,故乡的园林依旧绿意盎然。 幸好南华的哲学能关爱我的病痛,一篇文章关于万物平等的观念胜过医药的治疗。
去完善
释义
1. 年光:年华;时光。 2. 强半:过半数;大半。 3. 醉乡:指陶醉于美酒或某种事物之中。 4. 恶热:酷热。 5.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6. 古人事业:指古代先贤们的丰功伟绩。 7. 尘空:尘土飞扬的天空,这里比喻世事纷繁。 8. 故国:故乡;祖国。 9. 园林:指古代文人墨客所建的庭园。 10. 草自长:意指草木自然生长。 11. 南华:指南朝文学家谢灵运,此处以他代指南方的美景。 12. 齐物:出自《庄子·齐物论》,主张万物平等的思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李觏在初夏时的心情和思考。首联以“闲愁不觉过年光”起笔,揭示了诗人的心理状态,这种“闲愁”是难以名状的,但却在无形中影响着他的时光感受;紧接着的“强半精神似醉乡”则表达了这种情绪使他的精神状态也受到影响,陷入了一种混沌迷离的状态。 颔联“几度雨来成恶热,有时云断见斜阳”描绘了初夏的气候特点,雨后的闷热以及乌云散开后阳光的出现,暗示着自然界的更替和人心的波动。这样的描写既表现出自然的变化,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内心矛盾和痛苦的挣扎。 颈联“古人事业尘空满,故国园林草自长”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在这里,“尘空满”意味着古人的丰功伟业如今已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诗人所眷恋的故国园林依然繁茂生长,展现出自然的生命力。这两句传达出诗人对历史沧桑和生命延续的深刻体悟。 尾联“赖得南华怜我病,一篇齐物胜医方”中,诗人借助《庄子·内篇·养生主》中的“齐物论”思想,用以宽慰自己的心灵。他深知“齐物”的道理,即将生死、贫富等一切差别都看作平等,从而超脱世俗的痛苦。这样一来,即使身体抱病,心灵也能得到安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夏偶作》是北宋诗人李觏的一首描绘初夏景象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85年左右,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诗歌发展到了高峰,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苏轼、黄庭坚等。李觏作为其中一员,其诗才横溢,作品以质朴、自然著称。 李觏在创作这首《早夏偶作》时,正处于他的人生黄金时期。当时他任县令,既有家国情怀,又有民间经验,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他的诗往往富有哲理和现实关怀。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北宋正处于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然而,在这个看似平静的表面下,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剧,民生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愈演愈烈。这些时代背景无疑影响了李觏的创作,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首《早夏偶作》中,李觏通过对初夏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他也揭示了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不应忘记世间的艰辛困苦。这种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使这首诗成为了北宋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