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屈原

标题包含
屈原
秋来张翰偶思鲈,满筯鲜红食有余。 何事灵均不知退,却将闲肉付江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西南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李觏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学问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秋天来临,想起了张翰的鲈鱼之思,红艳的美食让我意犹未尽。 为何灵均不懂得隐退,却将这悠闲的时光付与江鱼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国忠臣,后世尊为“诗祖”。 2. 张翰:西晋文学家,因怀念故乡而辞官回乡的故事流传广泛。这里借指屈原应学习张翰适时隐退。 3. 鲈:此处指的是鲈鱼,是秋季时令的美味佳肴。 4. 满筯:满盘的菜肴,筯同“箸”,筷子。 5. 鲜红:形容鱼肉鲜嫩且颜色鲜艳。 6. 食有余:食物吃不完,表示丰盛。 7. 灵均:屈原的字。 8. 却将:竟然把。 9. 闲肉:闲置的肉,指屈原放弃自己的才华和热血,任其付诸东流。 10. 江鱼:江河里的鱼,这里用来形象地比喻屈原的诗篇流传于民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屈原》是宋朝诗人李觏的一首借古讽今的诗作,以古人屈原为喻,讽刺当时贪腐官员的行径。诗中以张翰为例,表达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不满。诗句中的“满筯鲜红食有余”形象地描绘出丰盛的美食,借以表达对清廉、生活简朴的追求。然而屈原却“不知退”,宁愿让这些“闲肉”付诸江鱼,暗示了诗人的失望与愤怒。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摹和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正直公平的社会风气,以及对腐败现象的抨击和谴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屈原》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觏在庆历二年(1042年)创作的。当时,李觏年仅15岁,正在家乡江西南康读书。他受到了家乡的山水、民情以及历史人物的影响,对屈原的生平事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首诗中,李觏通过描绘屈原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屈原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阶段。政治腐败、外患严重、民生疾苦等问题困扰着国家。在这个背景下,年轻的李觏通过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怀念,表现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