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乙丑三月十二夜梦得家有园池乐寿康之句觉而足成效邵康节作首尾吟八首 其五

标题包含
乙丑三月十二夜梦得家有园池乐寿康之句觉而足成效邵康节作首尾吟八首 其五
家有园池乐寿康,人生何用苦干忙。 三冬惯曝茅簷日,九夏贪眠竹簟凉。 大写文书遮老眼,熟煨芋栗饱枯肠。 无荣无辱浑无事,家有园池乐寿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拥有园林宅邸享受安宁快乐的生活,人们何必忙碌辛勤地奋斗。无论寒冬还是炎夏,我们都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和凉爽的微风。年纪稍长之后,更爱阅读经典书籍,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用美食满足自己的胃口,让生活充满愉悦和满足感。没有荣誉与屈辱的日子让人内心平静,这便是拥有园林宅邸享受安宁快乐生活的真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乙丑: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具体年份需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邵康节:北宋著名理学家,本名邵雍,谥号康节,“邵康节”是他的别称。 首尾吟:一种诗体形式。 旱船(旱麓):指陆地上的山,与水域相对。 三冬:冬天的三个时段,分别指孟冬(初冬)、仲冬(中冬)和季冬(深冬)。 九夏:夏天的九个时段,分别指孟夏(初夏)、仲夏(盛夏)、季夏(晚夏)及其余五个时段。 茅簷:用茅草搭建的屋檐,表示简陋的房屋。 竹簟:竹子编织的凉席。 大写文书:指正式的文书。 熟煨芋栗:煮熟的芋头和栗子,比喻丰盛的食物。 枯肠:比喻饥饿的状态。 无荣无辱:没有荣誉也没有耻辱,形容生活平静安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古诗,诗人以“家有园池乐寿康”开篇,强调生活中的闲适与宁静才是幸福安乐的真谛。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冬日阳光下的温暖、夏日竹席上的凉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饮食,进一步展现出这种美好生活的景象。最后两句诗中,诗人再次强调了“无荣无辱浑无事,家有园池乐寿康”的意境,表明了心中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令人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乙丑三月十二夜梦得家有园池乐寿康之句觉而足成效邵康节作首尾吟八首 其五》徐经孙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乙丑年(公元1269年),这是一个战乱纷飞的时期。在这一年里,南宋朝廷已经被元军控制,国破山河在的局势使得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徐经孙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深感忧虑和痛苦。 在这段时间里,徐经孙的人生际遇可谓跌宕起伏。他曾担任南宋朝廷的官员,但因战事而被迫离职,流落民间。在这段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民众的痛苦和生活的不易,也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积极寻找救赎之道,希望通过自己的诗词来唤醒人们的爱国之情,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时代,南宋朝廷已经岌岌可危,战争使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然而,在这个艰难的时期,人们仍然没有忘记传统文化的传承,诗歌成为了人们抒发情感、寄托希望的重要载体。因此,徐经孙的这首古诗不仅仅是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