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夜坐 其一
酷暑秋仍有,临流兴未忘。
好风吹过雨,午夜得新凉。
促织声偏细,舂锄立自双。
人生随处好,最好是家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尽管夏日渐逝,秋天到来,但面对流水时,仍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快乐和自由。
秋风送爽,午夜的微风带来了宜人的清凉。
一只只蟋蟀正发出细微的叫声,它们的伙伴——那些穿着蓝色衣服的小虫子也在旁边站立着。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许多美好的地方,而最美好的,莫过于我们的故乡。
去完善
释义
1. 初秋:秋天的初期。
2. 夜坐:晚上坐着。
3. 临流:靠近河流。
4. 兴未忘:兴致还未消减。
5. 好风:凉爽的风。
6. 过雨:经过雨水洗礼。
7. 午夜:半夜。
8. 得新凉:感受到新鲜凉爽的空气。
9. 促织:蟋蟀。
10. 声偏细:声音比较细小。
11. 舂锄:捣土用的农具。这里指农田里的景象。
12. 立自双:相互站立着。
13. 人生随处好,最好是家乡: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但最美好的还是自己的家乡。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初秋夜坐 其一》描绘了初秋时分的景色和诗人当下的心境。首联点明正值秋季,虽然暑热尚未消退,但诗人临水而坐,兴致不减。颔联通过描写好风吹过时带来的雨滴和半夜时分感受到的凉爽,表现了初秋时节的特点。颈联则通过对蟋蟀细小的叫声和啄木鸟成双成对的站立的形象描绘,传达出秋天的宁静与和谐。尾联则以“人生随处好,最好是家乡”的感慨作为全诗的结尾,体现了诗人热爱故乡、向往平静生活的情怀。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悠远,展现出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秋夜坐 其一》这首古诗出自南宋文学家张侃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张侃经历了一些重要的人生际遇。他曾历任地方官职,如扬州通判、南康知军等,但由于时局动荡,政治黑暗,他对官场感到失望,逐渐淡出政坛,转而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感慨世事的诗篇,《初秋夜坐 其一》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金兵屡屡南下侵扰,百姓疾苦,官僚腐败。张侃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在诗中写道:“萤火一点照秋思,露草千里明客程。”表达了他在初秋夜晚的孤寂心境和对国家的忧思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