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出云
灵山蓄云彩,纷郁出清晨。望树繁花白,看峰小雪新。
映松张盖影,依涧布鱼鳞。高似从龙处,低如触石频。
浓光藏半岫,浅色类飘尘。玉叶开天际,遥怜占早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的灵云上聚集着丰富的色彩,纷繁而热闹地出现在清晨之中。远远望去,树木间繁花盛开,一片雪白;山峰上,小雪仿佛是新落的痕迹。松树映照在阳光下,影子就像张开的伞盖;山谷间,溪流蜿蜒如鱼鳞般。高处仿佛是腾云驾雾的地方,低处又好像是要触碰到岩石的繁复景象。光线浓郁的地方似乎隐藏着半座山峰,浅色部分则如同飘散的尘埃。洁白的云朵在天边展开,让人怜爱它在早春时节就已经绽放。
去完善
释义
灵山:指云雾缭绕的山峦。
纷郁:指云雾弥漫的样子。
看峰:欣赏山峰。
小雪新:形容山峰上新下的雪。
映松:阳光照射到松树上的景象。
张盖影:树叶的影子像伞一样散开。
依涧:靠近山涧的地方。
布鱼鳞:形容山涧里的水流像是鱼鳞般铺陈开来。
从龙处:比喻高人隐士的住所。
触石频:形容云雾紧贴着石头流动。
半岫:半山的云雾。
玉叶:指春天里刚刚发芽的嫩叶。
占早春:占据春天的先机,表达对春天的向往和赞美。
去完善
赏析
《山出云》是唐代诗人陆畅的一首描绘山中云景的诗。诗人通过对山、树、峰、松、涧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云雾在山中起伏缭绕的美景。全诗情感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联“灵山蓄云彩,纷郁出清晨”,描述了云雾在灵山中积聚、升腾的景象,表现了云雾的动态美。“蓄”和“纷郁”两个词,形象地描绘了云雾的产生过程,使读者仿佛能看到云雾在山上翻滚、涌动的画面。
颔联“望树繁花白,看峰小雪新”,通过对比树木与山峰上的云雾,展现了云雾的多态性。其中“繁花白”和“小雪新”两个词,分别描绘了树木间云雾如繁花般洁白,山峰上云雾如小雪般新鲜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颈联“映松张盖影,依涧布鱼鳞”,进一步刻画了云雾的变化莫测。云雾笼罩松树时,就像为它披上了绿色的华盖;而在山谷中,云雾又如鱼鳞般层层叠叠。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云雾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尾联“浓光藏半岫,浅色类飘尘”,则通过对云雾深浅变化的描绘,表现出了云雾的层次感。前半句中的“浓光”和后半句中的“浅色”形成对比,突出了云雾的色彩变化。最后两句“玉叶开天际,遥怜占早春”,则以比喻的手法,将云雾比作春天的使者,表达了对春天来临的期盼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出云》是唐代诗人陆畅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创作这首诗时,陆畅正处于青年时期,他满怀豪情壮志,渴望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尤其是在宪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崇尚个性解放,追求自由表达,诗歌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陆畅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关切,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在这首《山出云》中,陆畅通过对山间云雾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悟。他通过对山出云的生动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寓含着人生哲理,即人生的起起伏伏,如同山间的云雾一般,变化无常,但正是这种变化,使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