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淮阴侯
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
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
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斩龙堰濉水,擒豹熸夏阳。
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
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秦王日益凶残,英雄们纷纷寻找机会共同推翻他。韩信也参与其中,跟随项梁一同起义。但项羽不善于用兵,韩信便脱离楚国投奔汉王。在刘邦的带领下,他们成为默契的君臣组合,顺应天时地利名声大振。
韩信北上攻打燕国受到重任,东征楚国断其粮草。他斩杀敌方大将,削弱敌方实力,如同抓到了猛兽。完成大业后韩信享有荣华富贵,高举战旗返回故乡南昌。他曾散尽千金感谢那位帮助过他的洗衣妇,也会给乡下的百姓百钱表示谢意。
然而,人生吉凶成败难以预料。尽管最后弓箭被收起,狡兔已捕尽,韩信仍因昔日功勋被灭族而感到伤心和愤慨。
去完善
释义
1. 秦王:指秦始皇,秦国国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
2. 日凶慝:指秦始皇的暴政。
3. 豪杰:这里指英勇善战的人。
4. 争共亡:共同反抗暴秦的统治。
5. 信:指韩信,西汉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家。
6. 剑歌从项梁:追随项梁参加反秦斗争。
7. 项羽不能用:指项羽未能重用韩信。
8. 脱身归汉王:离开项羽投奔刘邦。
9. 道契君臣合:意指韩信与刘邦志同道合,情同君臣。
10. 时来名位彰:时机成熟时名声地位显著。
11. 北讨燕承命:接受刘邦命令攻打燕国。
12. 东驱楚绝粮:向东攻击楚国,断绝其粮食补给。
13. 斩龙堰濉水:战胜龙且,在濉水边筑堰阻止楚军渡河。
14. 擒豹熸夏阳:指韩信生擒赵国大将陈豨于夏阳。
15. 功成享天禄:建立功勋后享受朝廷俸禄。
16. 建旗还南昌:指韩信被任命为淮阴侯,建旗回到家乡南昌。
17. 千金答漂母:报答曾给他食物的漂母。
18. 百钱酬下乡:向曾经的穷朋友赠送钱财。
19. 吉凶成纠缠:指韩信一生吉凶参半,命运多舛。
20. 倚伏难预详:意指潜在的危机难以预料。
21. 弓藏狡兔尽:引用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暗示韩信的结局。
22. 慷慨念心伤:表达对韩信悲剧命运的感慨和同情。
去完善
赏析
《咏淮阴侯》是唐代诗人王珪的一首描绘淮阴侯韩信历史的诗篇。这首诗歌颂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功勋,同时也揭示了韩信悲惨命运的悲剧性。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韩信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秦朝的暴政和豪杰纷纷起义的场景。韩信本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却在战乱中崭露头角,加入了项梁的队伍。然而,项羽并不能充分发挥韩信的才能,于是韩信选择离开项羽,投奔了汉王刘邦。在这里,诗人强调了韩信的选择和智慧,以及他与刘邦之间的默契。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韩信在刘邦麾下建立的赫赫战功。他北伐燕国,东进楚国,斩龙堰濉水,擒豹熸夏阳,为汉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里,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韩信英勇善战的军人形象。
然而,当韩信立下赫赫战功后,他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刘邦登上了皇位,开始忌惮韩信的军功和威望,最终将他杀害。在诗的最后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此事的感慨和惋惜。他通过“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的诗句,揭示了韩信悲惨命运的悲剧性,也表达了他对韩信不幸遭遇的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咏淮阴侯》,是唐代诗人王珪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从诗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首诗歌颂的是汉朝时期的著名军事家韩信(被封为淮阴侯)。
在秦朝灭亡、楚汉战争期间,韩信投奔刘邦,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屡建奇功,先后率军攻克魏、代、赵、燕等地,最后帮助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建立汉朝。然而,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遭到刘邦的猜忌,最终因吕后的陷害而被处死。
王珪生活在唐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的时期。然而,他可能因为自身的人生经历或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而对韩信这位历史人物产生了共鸣。在创作这首诗时,他以淮阴侯为题,通过对韩信英勇善战、智谋过人的赞扬,表达了对其悲剧命运的惋惜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