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枝江秦长官罢秩
众论才名外,亲人似古人。
官嫌容易达,家爱等闲贫。
解印诗权在,移风泽国春。
政声交不得,惭见数乡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广泛地讨论才能和名声之外,亲近的人好像古代的贤人。
做官让人觉得很容易达到目标,家庭却喜欢平凡而简朴的生活。
把解职看作是写诗的权利所在,感受着移风的润泽和大地的春天。
政治上的声誉难以取得,感到羞愧地向几个乡民致歉。
去完善
释义
1. 送枝江秦长官罢秩:罢秩,指官员离职。枝江,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西部。秦长官,即秦姓的长官。
2. 众论才名外,亲人似古人:意指众人称赞他的才华与品德,亲近人如同古人一般。
3. 官嫌容易达,家爱等闲贫:意指为官时嫌弃公务过于简单而达到不学习的境地,居家生活却喜欢平淡的贫困生活。
4. 解印诗权在,移风泽国春:解印,辞去官职。诗权,诗歌创作。移风,改变风俗。泽国,地势低洼、湖泊众多的地区。此句意为辞官后以诗歌创作为务,在湖泊众多的地区倡导新风俗。
5. 政声交不得,惭见数乡民:政声,治理政绩。交不得,无法交接。惭见,面对而感到惭愧。此句意为没有做好治绩就卸任,感到惭愧地面对乡民。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官员清正廉洁的诗。郑文宝以简练的文字表达出他对秦长官的赞赏之情。首联“众论才名外,亲人似古人”,通过众人的议论和亲人们的评价,表达了秦长官才华横溢且品质高尚的形象。颔联“官嫌容易达,家爱等闲贫”则体现了秦长官清廉从政、关爱百姓的精神风貌,即使家贫也坚守原则。颈联“解印诗权在,移风泽国春”强调他在任内留下诗歌作品,传播道德观念,给当地带来了好的风气。尾联“政声交不得,惭见数乡民”则表达了为官者不能达到完美,但与百姓的交情却格外珍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郑文宝,五代十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作多描绘现实生活,反映民间疾苦。这首诗名为《送枝江秦长官罢秩》,其中"罢秩"指卸任官职,“枝江”是当时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西南部。
创作时间为公元950年左右,这是五代十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的一个特殊时期。此时郑文宝在朝廷任职,他曾多次为民众上疏言事,主张改革时政,改善民生。这段时期他不仅在政治上勤奋敬业,还在文学领域辛勤耕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在这段时间里,郑文宝关注社会现象,他认识到官员的品行对百姓福祉影响重大。因此,他在诗中对卸任的秦长官寄寓了深深的期待:期望他离开官场后仍然心系百姓,廉洁奉公,为民谋福。这种对官员品质的重视和期望,充分体现了郑文宝忧国忧民的胸怀和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