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杂言
前日雨如丝,缤纷杂朝雾。
昨日雨如注,万壑争驰骛。
今朝有霁色,作意在芒屦。
那知复如倾,漫天飞瀑布。
介休借车振苍穹,十八叶幡如火红。
涛头起伏万银屋,河伯尽以山为宫。
门前小艇疾飞鸿,挽我同趋急流中。
人生如梦贵适意,乘此可食千头龙。
醉中举杯谢舟子,口腹自营吁可鄙。
不闻大禹不过门,血指为疏九年水。
何如乘风拜张坚,唤取女娲来补天。
坐令赤子脱鱼腹,六合内外还桑田。
柳枝却下蛟龙约,谈笑支奇付铁索。
异时天上敢惊呼,斥作人间铛折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天细雨连绵不绝,混杂着早晨的雾气;
今天放晴了,正是穿着草鞋出门的好时候;
谁知道这晴天又如同瀑布倾泻,漫天飞瀑呀。
把车子推向天空,十八片火红的旗帜飘动,像波涛一样起伏;
河流如银色小屋,河神也将山水作为宫殿。
门前的小船如同疾飞的鸿雁,邀我一同进入激流之中;
人生如梦幻泡影,关键是顺心顺意,此时可尽情享受人生的快意。
醉眼朦胧间举起酒杯感谢船夫,自顾自地满足吃喝欲望,实在可悲。
大禹治水的传说仿佛就在眼前,他亲自疏通河道,经历了9年治水之苦;
还是乘着风去向张坚请教,请她召唤女娲来修补苍天;
人民才能从洪水中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大地重新回到绿野如茵的岁月;
柳树下,朋友们相视而笑,共同度过那些难忘的时光;
在那天上的世界里,一切似乎都能轻易实现,犹如一场美梦。
去完善
释义
1. 介休:即今山西省介休市。这里用来形容大雨滂沱的情景。
2. 十八叶幡:比喻风中的树幡。“十八”表示数量多。
3. 河伯:传说中黄河之神,这里代指河水泛滥的景象。
4. 大禹:古代中国的治水英雄。他的过门事迹是指治理洪水时的艰辛努力。
5. 张坚:中国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具有驾驭风雨的本领。
6. 女娲: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曾炼石补天。
7. 柳枝却下蛟龙约:暗含郭璞的《江赋》里的诗句"柳枝弱而绕挂,蛟龙渊而窈窕",描绘出了江水的浩渺景象。
8. "坐令赤子脱鱼腹":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的成语"人之性,犹湍水决之东也",描述了人民在大水中无法生存的困境。
9. "支奇付铁索":这里描述了人们用铁索固定柳树,防止江水冲刷破坏的场景。
10. "铛折脚":指神话中天上的铜锣因惧怕人间大水泛滥而自行断裂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大水杂言》是北宋诗人邓肃的一首描绘洪水景象的诗篇。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示了洪水肆虐的情景以及人们对水患的思考。诗歌韵律悠扬,节奏紧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联写洪水初至的景象:“前日雨如丝,缤纷杂朝雾。”细雨绵绵如丝,混杂着清晨的雾气,仿佛是一场绚丽的视觉盛宴。然而,这种美景很快就被破灭,取而代之的是汹涌而来的洪水。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洪水的暴虐:“昨日雨如注,万壑争驰骛。”大雨滂沱而下,无数的山涧溪流竞相奔涌,形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颈联则写诗人面对洪水的态度:“今朝有霁色,作意在芒屦。”尽管洪水无情,但诗人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决定穿上芒鞋去迎接这场挑战。
接着,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洪水肆虐的场景:“那知复如倾,漫天飞瀑布。介休借车振苍穹,十八叶幡如火红。涛头起伏万银屋,河伯尽以山为宫。门前小艇疾飞鸿,挽我同趋急流中。”洪水犹如倾泻而下的大瀑布,震撼着整个苍穹;波涛汹涌,犹如万间银色的房屋;河流之神将群山作为宫殿,气势磅礴。诗人乘着小艇在急流中穿梭,仿佛是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生死较量。
随后,诗人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人生如梦贵适意,乘此可食千头龙。醉中举杯谢舟子,口腹自营吁可鄙。”他认为人生如梦,贵在顺心如意。在这场洪水之中,他仿佛可以征服一切困难,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然而,他也意识到,过于关注口腹之欲是多么的可鄙。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治水英雄的敬仰:“不闻大禹不过门,血指为疏九年水。何如乘风拜张坚,唤取女娲来补天。”他没有忘记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事迹,为了治理洪水,大禹曾九过家门而不入。而诗人则希望像张坚一样,乘风拜见仙人,请求女娲来修补天空,解决水患的问题。
最后,诗人又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战胜洪水的信念:“坐令赤子脱鱼腹,六合内外还桑田。柳枝却下蛟龙约,谈笑支奇付铁索。异时天上敢惊呼,斥作人间铛折脚。”他希望未来的人们能够摆脱洪水的困扰,回归安居乐业的生活。同时,他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水杂言》是宋代诗人邓肃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北宋末南宋初,即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邓肃(1096-1159),字志宏,号栟榈居士,福建南剑州沙县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明过人,才华横溢。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在南宋初期,他因为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臣秦桧,被罢官回乡。
在这个时期,北宋灭亡,金兵南下,南宋政权建立。战争的硝烟笼罩着中原大地,人民流离失所,家园破碎。邓肃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对国家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兴亡的担忧。
《大水杂言》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中描述了洪水泛滥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无奈。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民的苦难生活。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邓肃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用自己的笔墨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