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才夫之成都
客有可人期不来,昔人抱恨长悠哉。
可得宦游同一处,家有如愿令人猜。
郊东郊西踏春色,醉舞淋浪花插额。
门前紫骝嘶东风,却折垂杨供马策。
如君岂久居尘泥,好处人知天亦知。
我非夔才识宫羽,此言欲验须他时。
长桥离愁湿烟雨,去日更将归日数。
从今把盏与题诗,故应半是思君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客人本约定好却未出现,使得旧时的人满心遗憾,时间一长就变得难以忘怀。
如果有可能与他们一起出游并居住在同一片区域,家中小事就有可能变得有趣而让人难以预料。
无论去往城市的哪个角落,都能领略到春光的美好,饮酒起舞,兴致盎然。
门外那匹英俊的马在微风中嘶鸣,却不舍得用垂柳当作马鞭。
像这样的朋友们,注定不会被埋没太久,他们的才华不仅被人所知,也得到了上天的认可。
我不是那些能够理解宫廷和音乐的人才,但这一论断是否正确,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分别那天,桥上的离愁如同湿润的烟雨,计算着出发的日子,也计算着归来的日子。
从今以后,我们举杯对饮,谈论诗篇,想必会有许多思念彼此的话吧。
去完善
释义
1. 客:指有才德的人,此处是作者的朋友。
2. 可人:让人喜欢之人,这里指作者的友人。
3. 期:期待,期望。
4. 昔人:古人,这里指苏轼。
5. 宦游:外出做官。
6. 家有如愿:家中有人实现了愿望。
7. 踏春色:欣赏春天的美景。
8. 淋浪:形容舞动时的水花四溅。
9. 花插额:头饰花束。
10. 紫骝:黑鬣的黑马。
11. 嘶:马鸣叫。
12. 东风:春风。
13. 垂杨:柳树。
14. 马策:马鞭。
15. 尘泥:喻指尘世。
16. 好处:美好的地方。
17. 人知天亦知:人们知道,连天也知道。
18. 宫羽:古代五音中的两个,这里借指音乐艺术。
19. 欲验:想要验证。
20. 他时:将来某个时候。
21. 长桥:连接两岸的桥梁。
22. 湿烟雨:被烟雾笼罩的细雨。
23. 去日:离开的日子。
24. 归日:回来的时候。
25. 从今:从现在开始。
26. 把盏:举杯。
27. 题诗:写诗。
28. 故应:应当,肯定。
去完善
赏析
《送才夫之成都》这首诗歌的主题在于离别和思念。诗人通过描绘友人离去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首先,诗人通过对比“客有可人期不来”与“昔人抱恨长悠哉”,表达了对于友人未能如约而至的遗憾。接着,通过描述“宦游同一处”,“家有如愿令人猜”等场景,展现了两人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以及自己对友人的深切关爱。
随后,诗人描绘了郊外春天的美景,“醉舞淋浪花插额”,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欢乐气氛。同时,“门前紫骝嘶东风,却折垂杨供马策”则展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紧接着,诗人借“如君岂久居尘泥,好处人知天亦知”表达对友人前途的期待,以及对友人在成都生活得更好的祝愿。而最后一句“我非夔才识宫羽,此言欲验须他时”,则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并非有才华的人,但对友人的期望仍然坚定不移。
在诗的最后部分,诗人以“长桥离愁湿烟雨,去日更将归日数”来表达送别时的离愁别绪,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友人会回来的期待。然后以“从今把盏与题诗,故应半是思君语”收尾,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以及与友人重逢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才夫之成都》是南宋诗人李流谦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85年至1200年之间。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已经稳固,但北方领土仍被金国占领,国家处于相对和平但内忧外患的局面。
李流谦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生活在四川成都地区。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曾担任过一些地方官员,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升迁。他在任期间,关心民生,体恤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然而,由于官场腐败和党争激烈,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在《送才夫之成都》这首诗中,李流谦以浓重的笔触描绘了友人离去的场景,表达了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此同时,他还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成都的秀丽风光,表达了对自己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