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蚕妇行

标题包含
蚕妇行
树头恰恰晴鸠喜,上巳人家扫蚕蚁。纸窗茅屋春雨寒,买炭添炉中夜起。平明采叶晞露痕,随刀翠缕如丝匀。三眠欲食春已老,旋炊新麦祀蚕神。咽明足紧解丝簇,犹向前溪问茅卜。东邻西里想殷勤,借问今年几分熟。缲车轧轧桑阴凉,主家人立鸿雁行。丝成不得半缕著,一生麻纻随风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汪藻(1079年-1154年),字彦章,号浮溪居士,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政治家。 汪藻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及第,历任州县官职。后...查看更多
博文_9182
去完善

译文
阳光正好洒在枝头,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清扫蚕宝宝。窗纸茅屋在这春雨中显得格外寒冷,深夜起来添煤取暖。清晨采摘桑叶,叶片上的露珠还在闪耀。随着刀具一起切割下来的还有如丝般的绿翠。春天即将离去,蚕宝宝已经进入了休眠状态,此时只能煮新麦来祭祀蚕神。所有的桑树叶子都被制成丝线,就像紧密地解开了一团团的丝纱。仍想向前面的溪水请教有关预测的事情。邻居们也都有些担心和关心今年的收获,询问我今年能有多大的收成。纺车的声音在桑树荫下回荡,主人的家人们整齐地排成一列。每一根丝线的制作都不容易,就像人的一生会经历风霜雨露。
博文_9182
去完善
释义
树头恰恰晴鸠喜:此句描写春天万物复苏,天气晴朗的景象。“恰恰”形容声音和谐,这里指鸠鸟欢快地叫着。 上巳人家扫蚕蚁:古代风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时,有清扫蚕室、饲蚁的仪式,寓意祈求养蚕丰收。 纸窗茅屋春雨寒:茅屋简陋,用纸张糊窗抵挡风雨,比喻生活贫困。 买炭添炉中夜起:指养蚕期间,家中半夜起床烧火为蚕宝宝取暖。 平明采叶晞露痕:黎明时分采摘桑叶,露水还未干透。 随刀翠缕如丝匀:用剪刀剪下桑叶,青翠而丝滑。 三眠欲食春已老:蚕在三眠期时,桑叶变少,表示春天即将结束。 旋炊新麦祀蚕神:准备新收的小麦,向蚕神祭祀。 咽明足紧解丝簇:养蚕过程中,蚕会结茧,随后破茧而出(咽明),吐丝做茧(足紧)。 犹向前溪问茅卜:询问附近溪水边的人们关于养蚕的情况。 东邻西里想殷勤:指邻居之间互相帮助,共谋蚕事。 借问今年几分熟:向邻居打听今年养蚕的收成情况。 缲车轧轧桑阴凉:蚕茧抽丝时,机器发出噪音,周围环境凉爽。 主家人立鸿雁行:主人及家人们排队站立,观察养蚕过程。 丝成不得半缕著:丝绸制作未能成功,像被风吹走的麻纻一般无法掌控。
博文_9182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蚕妇劳动生活的古诗,诗中通过一系列细腻生动的场景和细节,展现了蚕妇们辛勤劳作的辛苦与期望。从“树头恰恰晴鸠喜”到“一生麻纻随风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博文_9182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蚕妇行》是南宋词人汪藻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60年左右,正值宋金战争时期,国家动乱,人民生活困苦。此时,汪藻任职秘阁修撰,负责国史编修工作。他对民间疾苦和战局发展有深入了解,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关怀。 在这段时间里,金兵不断南侵,对南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朝廷内部的权臣秦桧当道,迫害主战派人士,使得南宋朝廷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艰难求生。这些时代背景在汪藻的词作中有所体现。他通过描绘蚕妇生活的艰辛,揭示出战争给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因此,《蚕妇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动荡、苦难的时代,但汪藻却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将民间的苦难与国运的危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
博文_9182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