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岁暮传易终成长吟书送景山茂实

标题包含
岁暮传易终成长吟书送景山茂实
易乎易,万古传来惟一易。 羲文之心即是周孔心,问谁要于心外寻脚迹。 画之前,妙处难为言。 画之后,乾坤实居万化先。 谁将乾坤大父母,下与五十六卦为等伍。 既道先天一字无,云何却以后天混入先天图。 嗟吁平生粗知读周易,只向本本原原认太极。 一易之外更无之,嗟哉何人更以三为七。 欲知玄,问子云。 欲知包,问子平。 欲知筮,当叩焦与京。 要识乾坤真面目,请将四圣之经闭户十年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家铉翁(1213年-1293年),字则堂,号东屏老人。南宋末年著名文人、政治家。 家铉翁出生于浙江台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广交贤达,学识渊博。他精通经史子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易乎易,万古以来唯有简易。 伏羲和文王的心意便是周公和孔子的心意,试问谁能舍本逐末去寻找真谛。 在绘画之前,精妙之处难以言传。 而绘画之后,天地便居于万千变化之首。 谁知那磅礴浩瀚的乾坤双卦,竟与五行八卦相提并论。 既然说先天大道无一字,为何后天之道却被混入先天图? 唉,我一生虽略知周易,却只知道从根本寻找太极。 除了易经再无他法,可笑有些人却把三说成七。 想了解幽深之理,去请教扬雄吧。 想探讨包容之道,去找王安石吧。 要想知道卜筮之法,请向焦竑和郭京请教。 要想认识乾坤的真实面貌,请在紧闭房门的静处研读四圣的经典,直至领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岁暮:指一年将尽之时。 2. 景山茂实:应是指景山茂实其人,但具体人物不详。 3. 万古传来惟一易:易,指《周易》,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这里表示《周易》流传千古,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4. 羲文之心:羲,伏羲;文,文王;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圣人,分别创立了八卦和六十四卦,这里的“心”指他们的智慧和精神。 5. 周孔:周,周公;孔,孔子;都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6. 乾坤:这里代指天地或阴阳二气。 7. 大父母:指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如同父母的养育之恩。 8. 五十六卦:《周易》中共有五十六卦,代表了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9. 后天图:相传是孔子所绘的《周易》示意图,用以揭示《周易》中的宇宙观和人生哲理。 10. 本本原原:这里表示遵循《周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1. 太极:《周易》中的重要概念,象征着宇宙万物之源。 12. 一易之外更无之:这里强调《周易》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其他一切学问都在它的范畴之内。 13. 三为七:可能是指某种错误的理解或观念。 14. 子云:即扬雄,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精通《周易》,著有《太玄》等著作。 15. 子平:应为汉代董仲舒,他以五行学说解读《周易》,提出了阴阳五行的理论。 16. 焦与京:焦,焦赣;京,京房;他们都是汉代著名的易学专家。 17. 四圣之经:指《周易》,因它是由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位圣人的智慧和教诲组成的。
去完善
赏析
《岁暮传易终成长吟书送景山茂实》是南宋末至元代初年著名文人、学者家铉翁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这首长诗中以劝诫的口吻探讨了易学的奥义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易经的道理。 “易乎易,万古传来惟一易”,首先,家铉翁强调了易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之一的独特地位,体现了它对世人的深刻影响。接着“羲文之心即是周孔心”一句中,家铉翁指出了远古圣贤伏羲、文王和周公等人的智慧心与儒家的核心道德观念紧密相连,世人应从内心出发去追寻古人的足迹,探寻真理。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易经中象数派和义理派的分歧:一方面,认为图画、形象才是易经的精髓;另一方面,坚信宇宙间的阴阳五行、变化之道才是真正引领事物发展的法则。同时提出了质疑,为何有人会把乾坤这样的伟大道理降低到与六十四卦同等的地位呢?他们既然强调“先天一字无”,为何又要让“后天”的概念混淆进“先天图”中呢? 诗人接着感叹自己虽然粗略地阅读过易经,但对它的理解仍停留在本源、原本的认识上,只能认识到太极作为阴阳两仪统一的本质,而不能领会到其他深邃的理论。诗人最后呼吁那些想要真正领悟乾坤大道的人,应当潜心研读易经的四圣经典(包括《连山》、《归藏》、《周易》),用至少十年的时间闭门静修,才能真正了解易经的真谛,掌握乾坤的面貌。 整体而言,这首长诗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易学深邃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题目为《岁暮传易终成长吟书送景山茂实》,创作者是南宋末年的士人、学者家铉翁。这首诗创作于1278年左右,家铉翁当时担任宗正少卿,在战乱中被俘至元大都(今北京)。在这特殊时期,他忧国忧民之心不减,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国的眷恋。 时值南宋末年,中原地区战争频繁,民生疾苦,国家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作为一位儒家士人,家铉翁积极倡导民族气节,忧国忧民,致力于维护国家尊严和百姓福祉。面对山河破碎的惨状,他以笔代剑,抒发自己的感慨和豪情。 尽管身陷敌营,家铉翁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和高尚的品格。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的牵挂之意。同时,他还关注社会现实,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讽刺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展现了士人崇高的道义精神和坚韧的民族气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