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都研
数寸清纯玉不如,入波陶发冷萧疏。
千金烂抵荆山鹊,一璞深刳渭水鱼。
墨带花香临近涧,泓沉灯影了残书。
从来端歙难优劣,名下真成士不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洁白的玉石相比尺寸大小更胜一筹,投入水中,经过陶铸却显得冷漠疏远。即使千金也无法替代荆山的鸟雀,一块璞玉可以深入雕刻成渭水的游鱼。墨中带有的花香靠近山涧,泓澄的灯光下完成了剩余的书卷。从始至终,端砚和歙砚难以分辨好坏,名不虚传,实至名归。
去完善
释义
《宋江都研》:宋时江南地区出产的一种砚台。
1. 数寸清纯玉不如,入波陶发冷萧疏:这两句描述砚台的材质和高雅气质。数寸,形容砚台尺寸不大;清纯玉,比喻砚石质地纯洁细腻。陶发,指砚台的研墨功能。
2. 千金烂抵荆山鹊,一璞深刳渭水鱼:这句描绘砚台的工艺价值。荆山鹊,荆山位于今湖北省西北部,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端砚”的产地;渭水鱼,指砚台在水中发亮的纹理。
3. 墨带花香临近涧,泓沉灯影了残书:这句写砚台在书写时的情境。墨带花香,表示研出的墨散发着香气;近涧,表明砚台在使用时有水流声相伴;泓沉灯影,描写灯光映照下的砚台倒影;了残书,表示砚台陪伴作者阅读。
4. 从来端歙难优劣,名下真成士不虚:最后两句赞美砚台的品质和价值。端歙,指中国两大名砚——端砚和歙砚;难优劣,说明这两种砚台各有特色,难分高低;真成士,说明只有真正懂得砚台价值的士人才值得拥有这些宝物。
去完善
赏析
《宋江都研》这首诗是宋朝诗人高似孙的一首描绘研石的诗歌。诗中赞美研石的品质和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研石的珍视和对知识的渴望。
首联“数寸清纯玉不如,入波陶发冷萧疏”,以玉喻研,强调研石的高贵品质和独特韵味。通过对比玉与研,突出了研石的清纯和高雅。而“入波陶发冷萧疏”则形象地描绘了研石在水中研磨时所产生的宁静与清幽的氛围。
颔联“千金烂抵荆山鹊,一璞深刳渭水鱼”,通过对研石的细腻描述,进一步展示了研石的美丽和珍贵。这两句诗分别使用了荆山鹊、渭水鱼的意象,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和感染力。
颈联“墨带花香临近涧,泓沉灯影了残书”,描绘了研石在书写过程中的作用。研石不仅帮助研磨墨汁,而且其本身的香气和质地也给诗人带来了愉悦的感受。同时,“泓沉灯影了残书”也表现了诗人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
尾联“从来端歙难优劣,名下真成士不虚”,表达了诗人对研石的珍视和对知识的尊重。他认为,无论是端砚还是歙砚,都难分优劣,只要能够成为士人学者手中的工具,它们的价值就已经得到了体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宋江都研》是宋代诗人高似孙的一首描绘研石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大约在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之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高似孙生活在一个繁华的江南地区,这里是宋代的文化中心,也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当时的社会氛围相对开放,文人阶层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社会环境对高似孙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高似孙作为一名官员,对国家的治理和民生问题有着深刻的关注。然而,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实现,反而在官场上受到排挤。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之中,抒发心中的感慨。
此外,宋代社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些时代背景为高似孙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在《宋江都研》一诗中,通过对研石的描绘,表达了对品质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同时,他也通过研石的意象,隐喻了自己在官场上的遭遇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