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友人亭松

标题包含
友人亭松
俛仰不能去,如逢旧友同。 曾因春雪散,见在华山中。 何处有明月,访君听远风。 相将归未得,各占石岩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蓦然回首间,仿佛遇见一位旧时朋友。 曾记否,那春日纷飞的大雪,我们曾在华山的怀抱中相遇。 此刻,又该去哪里寻找明月的身影,去聆听远方吹拂而来的风声呢? 可惜我们不能一同回归,只得各自驻足在石岩的东边。
去完善
释义
1. 友人亭松:诗人以“友人亭松”为主题创作的诗歌。 2. 于武陵:诗人的名字。 3. 俛仰:指时间的流逝,从俯身到抬头的时间。 4. 不能去:无法离去,形容对松树的喜爱之情。 5. 如逢旧友同:仿佛遇见了老朋友一样亲切。 6. 曾因春雪散:这里指松树曾经因为春天的雪而分散。 7. 见在华山中:现在位于华山的地区。 8. 何处有明月:哪里还有明亮的月光。 9. 访君听远风:访问你,聆听远处吹来的风声。 10. 相将归未得:我们还没能一起归来。 11. 各占石岩东:各自分布在石岩的东边。
去完善
赏析
《友人亭松》这首五言古诗借物寓意,以松柏为友,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诗人看到松树的形象,仿佛遇到久违的老友,由此表达出与好友相见的喜悦和亲切感。同时,松树扎根岩石之中,屹立在华山之中,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而“何处有明月,访君听远风”则寓示着诗人的期待,期待与朋友共同欣赏美好的景致,聆听远方的风声。最后一句“相将归未得,各占石岩东”,表达了与朋友相聚的渴望以及现实中未能如愿的遗憾,同时也传达出朋友之间虽然相隔千里,但彼此的情谊始终不渝的信念。全诗通过描绘与松树的相遇,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景致的向往,彰显出古诗词的独特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友人亭松》: "一径横秋云,爱此亭松幽。 萧森画壁上,清气袭衣裘。 半顶已零落,根生故旧愁。 山阴不见日,貌得拟寒流。" 这首诗描绘了友人的亭松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创作背景如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于武陵创作的,具体时间未详。在唐代中后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诗人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一时期,于武陵的诗歌才情横溢,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人生感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于武陵的个人生活颇具波折。他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科考未果,后来虽然勉强做了一些小官,但因性格刚直,不愿趋炎附势,最终辞官回乡。尽管如此,他对诗歌的热爱从未消减,一生坚持创作,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在同时间段的历史背景下,唐朝正处于盛世末期,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等现象日益严重。而诗人身处其中,既感受到时代的繁荣,也体会到社会的动荡。因此,他的作品往往透露出对人生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