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酂县董明府之任

标题包含
送酂县董明府之任
南北行已久,怜君知苦辛。万家同草木,三载得阳春。 东道听游子,夷门歌主人。空持语相送,应怪不沾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北已漂泊很久,同情你一路辛酸不易。万千家庭就像大自然里的草木一样繁多,三年里终于迎来春天的曙光。东方的路上有游客倾听你的故事,夷门的主人用歌声迎接你。最后却只能以言语相送,应该会奇怪为何不泪流满面吧。
去完善
释义
1. 酂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永城市。 2. 董明府:对董姓县令的尊称。 3. 之任:去上任的意思。 4. 于武陵:唐代诗人,活动于公元760年至820年。 5. 南北行已久:形容董明府长时间在南北各地奔波劳碌。 6. 怜君:表示对董明府的关心和同情。 7. 苦辛:指艰辛的生活和工作经历。 8. 万家同草木:意指万家百姓如同草木一样平凡而普通。 9. 三载得阳春:表示董明府在任三年,为百姓带来了温暖和关爱。 10. 东道:东方的道路,这里指董明府要去的地方。 11. 听游子:听取游子的意见和需求。 12. 夷门歌主人:赞美董明府作为县令的品质和能力。 13. 空持语相送:表示只能以言辞相送,无法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14. 应怪不沾巾:希望董明府不要责怪我的无能为力。
去完善
赏析
《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是唐代诗人于武陵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对朋友董明府出任酂县县令的关切和祝福。 首联“南北行已久,怜君知苦辛”,描绘了董明府多年来南北奔波、历经艰辛的生活经历,表达诗人对他的同情和理解。 颔联“万家同草木,三载得阳春”,赞美董明府在任职期间关心百姓、施行仁政的精神品质,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万物,为当地带来繁荣和发展。 颈联“东道听游子,夷门歌主人”,借用典故寓意董明府以诚信待人、广结善缘的品质,展现他在任期间的德泽四方。 尾联“空持语相送,应怪不沾巾”,表示虽然诗人未能亲临送别现场,但他内心满怀深情厚意,相信董明府定能理解并感受到这份心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酂县董明府之任》这首古诗是唐朝诗人于武陵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755年前后,正值安史之乱爆发之际。当时朝廷腐败、政治黑暗,战乱频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背景下,于武陵曾任官职,但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回乡。在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后,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服务的信念。于是,当他听说朋友董明府即将赴任酂县县令时,便写下了这首诗,以此表达对朋友的期许和祝愿。 诗中表达了对友人董明府治理好一方水土的期望,希望他在任上能够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为百姓谋福祉。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国泰民安的热切期盼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在这首古诗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也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民众疾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