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
几年风雨迹,曡在石孱颜。
生处景长静,看来情尽闲。
吟亭侵坏壁,药院掩空关。
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历经数载的风风雨雨,石头上的痕迹重叠,颜色深暗。
它所在的风景总是那么宁静,看到它,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悠闲。
那个吟诗的亭子,已破损不堪,草药园也只剩空荡的大门。
每次回想那漫步的小径,我还是会带着我的竹杖独自回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叠在:即叠压在那里,形容苔藓覆盖在石头上的景象。
2. 石孱颜:指苍白的石头。
3. 生处:生长的地方,这里指苔藓生长的环境。
4. 景长静:景色长时间保持宁静的状态。
5. 看来情尽闲:看到苔藓的景象,让人感到心情非常悠闲。
6. 吟亭:诗人吟咏的地方。
7. 侵坏壁:靠近破旧的墙壁。
8. 药院:种药的院落。
9. 空关:指庭院空寂,无人出入。
10. 每忆:常常回忆起。
11. 东行径:向东行走的道路。
12. 移筇:移动竹杖,表示走路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苔》诗描绘了诗人李咸用在风雨侵蚀后的石头上观察到的苔藓景象,展现了其深厚的诗词修养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几年风雨迹,曡在石孱颜”一句,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苔藓在风雨洗礼后的顽强生存状态,传达了苔藓在恶劣环境中坚韧不拔的品质。接下来的“生处景长静,看来情尽闲”则进一步强调苔藓在静谧环境中的生长和恬淡自然的性情。此外,“吟亭侵坏壁,药院掩空关”两句,则描绘了苔藓所在的环境特征,即久未使用的中草药院子和被风雨侵蚀的吟咏亭子,进一步强化了苔藓旺盛生命力的对比效果。最后,“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则表现了诗人每当回忆起沿着小路探寻苔藓时的情景,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孤寂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一自然景观深深的喜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苔》是唐代诗人李咸用在七言律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正值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之际。
李咸用本人一生坎坷,他生于书香世家,却家道中落,以至于少年时代便外出谋生。他曾试图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无奈时运不济,屡试不第。在这首诗创作的时期,李咸用正处于人生低谷,生活拮据,但他并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虽然表面上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腐败现象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咸用以自己的遭遇为灵感,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篇。通过对苔藓这种普通植物的赞美,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压抑与不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