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
流年五十前,朝朝倚少年。流年五十后,日日侵皓首。
非通非介人,谁论四十九。贤哉蘧伯玉,清风独不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流年:这里指时间。
2. 五十前/五十后:指人生的不同阶段。
3. 朝朝/日日:天天。
4. 倚:靠着,依赖。
5. 少年:年轻的时期。
6. 皓首:白头发,这里指年老。
7. 非通非介人:既不是显贵也不是平民的人,即普通人。
8. 四十九:此处可能是诗人故意用数字替代某事物,需要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9. 贤哉:赞美之词。
10. 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以孝友敬慈闻名于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人生百态。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五十岁前后的不同生活状态,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人世的无常。在五十岁之前,诗人常常倚仗青春年少,无所畏惧;而在五十岁之后,每日都被白发侵扰,感受到时光的沉重。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匆匆。
诗人以“非通非介人,谁论四十九”这一句,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成就的淡泊态度。无论通达还是平凡,谁能说得清楚这其中的真谛呢?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也是诗人对于生活的独特思考。
最后,诗人以“贤哉蘧伯玉,清风独不朽”作为结语,表达了对古人蘧伯玉的赞美。蘧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贤臣,他以高尚的品质、廉洁的作风赢得了人们的敬仰。诗人认为,像蘧伯玉这样的贤能之人,他们的品德和精神将如同清风一样,永远流传于世。这也是诗人对于人生的最高追求,即成为一位具有高尚品质、受到后人尊敬的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寓言》是唐代诗人黄滔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9世纪末,具体年份不详。此时正值唐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在这段时间里,黄滔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不第,仕途不顺。尽管如此,黄滔并未气馁,他坚信自己的才华终会得到赏识。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寓言诗,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期许和信念。
与此同时,唐朝末年是一个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使得国家政局混乱不堪。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荒、战乱频仍。黄滔作为一名文人,关注时事,忧国忧民,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映和对未来的殷切期待。在这首诗中,他以寓言的形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世事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