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定风波

标题包含
定风波
曲曲阑干曲曲池。 万红缭绕锦相围。 花到黄昏思欲睡。 休睡。 眼前都是好相知。 银烛转添花转好,人在,花深深处更相宜。 似此好花须爱惜。 休惜。 鬓边消得两三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质(1035年-1112年),字景文,号雪山,北宋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王质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并未取得功名。后来,他被任命为地方官员,历任知县、通判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弯曲的栏杆环绕着曲折的池塘, 繁多的红花相互围绕形成锦绣般的美景。 花朵在黄昏时令人昏昏欲睡, 不要睡了。 在你眼前的都是值得相交的朋友。 银色的蜡烛照亮了绽放的花朵,人们在这深深的繁花之中更加和谐融洽。 这样美丽的花儿应当被珍视, 不要吝啬, 在耳边已经消逝了两三枝。
去完善
释义
1. 曲曲:曲折的样子; 2. 阑干:横斜貌; 3. 锦:五色织成的绸子; 4. 黄昏:指傍晚时分; 5. 思欲睡:想念着想去睡觉; 6. 休:不要; 7. 相知:相互知心的朋友; 8. 银烛:银色蜡烛,形容明亮的烛光; 9. 花转好:花儿开得正艳; 10. 更深:夜深; 11. 相宜:互相适应; 12. 消得:值得,使得; 13. 鬓边:耳边鬓发; 14. 两、三枝:借指不多的时光。
去完善
赏析
《定风波》是南宋诗人王质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曲折的笔调描绘了暮春时节的美景,通过对花草、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曲曲阑干曲曲池。万红缭绕锦相围。"这两句词写出了园林景观的层次感,通过"曲曲"和"万红"等词语,展现了诗人对景致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园林的美,还让人想起了诗词中的各种美景。 "花到黄昏思欲睡。休睡。眼前都是好相知。"这几句词表现了诗人在黄昏时分赏花时的情感变化。当他看到盛开的花朵时,心中涌起了想要休息的念头,但又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觉得眼前的景象如此美好,不应该错过。这里,诗人通过对"休睡"的自我否定,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银烛转添花转好,人在,花深深处更相宜。"这两句词进一步强调了人与景的和谐共处。诗人认为,在明亮的烛光下,花朵显得更加美丽,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也能与花融为一体,感受到彼此的魅力。这里的"更相宜"意味着诗人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向往。 "似此好花须爱惜。休惜。鬓边消得两三枝。"最后两句词是诗人对花的感慨。他认为像这样的美好花朵应该珍惜,不要因为它们的凋谢而惋惜。这里的"鬓边消得两三枝"意味着诗人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感叹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然而,尽管有遗憾,诗人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也是他在这首词中所传达的一种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定风波》是南宋诗人王质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此时,南宋正处于金国和蒙古的夹击之下,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王质出身贫寒,早年投身军旅,后入仕为官。在绍熙年间,他曾担任婺州通判、江西提举茶盐公事等职。然而,由于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多次受到权臣的排挤和打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质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 《定风波》一词描绘了作者在山雨欲来之际,独自漫步于江边的情景。他以江南水乡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同时,通过对风雨变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感慨。整首词既有悲壮的爱国情怀,又有深沉的个人情感,体现了王质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生哲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