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细风微揭碧鳞鳞。
绣帏深。
不闻声。
时见推帘,笼袖玉轻轻。
不似绮楼高卷幔,相指点,总分明。
斜湾丛柳暗阴阴。
且消停。
莫催行。
只恨夕阳,虽好近黄昏。
得到钗梁容略住,无分做,小蜻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风吹起那翠绿的鱼鳞纹波光粼粼。
绣花帷幔深深藏在室内。
寂静无声。
偶尔看到推开帘子,轻柔地挥动着长袖如白玉般的手指。
不像在高楼上高高卷起的幔帐,一览无余。
曲折的小径边的柳树郁郁葱葱,荫凉宜人。
暂且在此休息吧。
不要催促继续前行。
只恨夕阳虽美,却已接近黄昏。
让美好的时光能够多停留一些时刻,可惜不能化作一只小蜻蜓,可以尽情地畅游在这美好时光里。
去完善
释义
江城子:词牌名,双调七十字,前后段各七句、五平韵。王质:字景文,号雪山,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1. 细风微揭碧鳞鳞:微风吹动着如鳞片般的荷叶。微揭:轻轻地掀动。碧鳞鳞:形容荷叶绿色的纹理。
2. 绣帏深:绣花的帷帐深垂。绣帏:绣花帷幕。
3. 不闻声:听不见声音。
4. 时见推帘,笼袖玉轻轻:不时见到有人推开窗帘,衣袖在轻风中飘动。
5. 不似绮楼高卷幔,相指点,总分明:不像绮丽的楼阁高高卷起帷幔,互相指点,看得很清楚。绮楼:华丽的楼阁。
6. 斜湾丛柳暗阴阴:斜湾边的柳树丛昏暗阴沉。
7. 且消停:暂且休息一下。
8. 莫催行:不要催促出发。
9. 只恨夕阳,虽好近黄昏:只恨夕阳虽然美好,却接近黄昏。
10. 得到钗梁容略住,无分做,小蜻蜓:能够停在钗梁上暂时歇息,却不能像小蜻蜓那样自由飞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诗人在微风吹拂的江边所见的美景以及他对此景的感慨。诗人首先通过对细风和碧鳞鳞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接下来的“绣帏深”到“笼袖玉轻轻”几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画中人物的优雅举止和轻盈的身形。而在接下来的“不似绮楼高卷幔”到“总分明”两句中,诗人进一步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美的追求。
在下半阙,诗人通过对“斜湾丛柳暗阴阴”的描绘,展现了江边的优美风光。紧接着的“且消停”到“莫催行”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只恨夕阳,虽好近黄昏”,则是诗人对美好时光即将结束的无奈与惋惜。
整首词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充满了诗人的深情与感慨。通过对不同景色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丝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城子,是南宋诗人王质的一首词牌名,描绘了长江沿岸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95年,正值南宋时期,当时金国南侵,南宋偏安江南,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一年里,诗人王质已届古稀之年,他曾在朝廷任官,但因不满时政而辞官回乡。这位曾经的官员,此时已沦为普通百姓,但他依然关注国家命运,忧虑民生疾苦。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时常能读到他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故乡的思念。
同时间段内,南宋王朝内外交困。北方领土丧失,人民生活困苦,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质的诗词往往流露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他以江城子为代表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笔触,描绘了长江流域的美丽风光,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对国家的无尽思念。
去完善